韩敬群:关于提升出版编辑力的提案丨两会声音

韩敬群

编辑力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文学编辑的编辑力应该包括对时代的领悟力、穿透力,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文本近身肉搏的细读研判能力,与作者以文会友、同行共进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终身践行、须臾都不放松的学习能力。在现当代出版史上,一些知名的编辑以深湛的编辑能力提升了作者与作品的高度与深度,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著名的“三红一创”有江晓天等编辑大家的无私奉献,而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繁荣与京城“四大名编”的关系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当代中国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加需要新一代的编辑在前一代编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高超的编辑力推动当代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编辑行业曾经因为它职业的美誉度,与专业的关联度、适度的休闲时间、得体的收入而成为一代青年学子选择职业时的心仪之选之一,出版业也因此聚集了一批青年才俊,今天,这批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编辑均已成为各大出版社的核心骨干。但毋庸讳言的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的冲击、短期之内成功变现的心态、出版业的业态变化,使得出版业不再成为吸引年轻一代的风光行业。各大城市“居大不易”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愿意进入出版业的年轻人更多是出于无奈的下策。有一段时间,出版社也随着时代的律动,走上求快求量的高速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编辑力仿佛成了过时的词语。编辑经常被称作“杂家”,“杂”字体现了对编辑涉猎多方面领域、具备相对完备知识结构的要求。这也是构筑编辑力的基础。编辑只能以一己有限的知识储备处理书稿中无限变化的知识信息,其情形仿佛《庄子》中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博涉多通,至少在自己经常会涉及的领域不能出现明显的空白地带,必须有意识地弥补原有知识结构的欠缺,同时不断地汲取新知,应该有“一事不知,君子之耻”的严苛要求。这样的要求,在这个时代似乎成了空谷足音。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书稿中这样的情况,如有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对纳兰词不忍卒读,爱不释手。”不忍卒读与爱不释手恰恰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还有一本写朝鲜战争的书,中间引用了毛主席的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其实毛主席这首诗写于1959年。现在书稿中类似这样的错误,所在多有,急行无好步,愿意认真较真的编辑越来越少了。我去年的提案就提过关于青年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滑坡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全行业重视的问题。

因此,关于提升编辑力,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⒈出版业还是要提高门槛,创造条件让优秀人才更多进入这个行业。

⒉原来的出版业都有很好的培训传统,如新编辑进社,请老编辑授课,讲社史、讲传统,到卖场实习、到校对科训练等,有的出版社还有导师制,一对一以老带新。这都是很好的传统,无论工作节奏多么快,人手多么紧张,都不应该省略这些环节。

⒊建议中宣部出版局加大赏优罚劣的力度。现在每年对于图书质量的检查要求很高,利剑高悬,大家不敢懈怠。对于表现了高超的编辑力,对行业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编辑工作,建议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

⒋重视职称对编辑加强学习、提升编辑力的引导作用。以前职称与编辑的待遇挂钩,大家普遍比较重视。现在职称只是一个荣誉,与编辑的利益关系不大,这样客观上使得编辑不再重视。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各社将编辑的职称与他们的实际利益适度关联起来,这样对提倡出版业的学习风气,提升编辑力会有促进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1年3月5日2版

微信编辑:晓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