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问题的生活,她说参与比旁观更有意义

昨天读了鲁豫新书《还是要相信》,书里内容来源于这两年她对于读者、观众问题的回应,这些文字其实对于偶遇编辑部的每位同事来讲,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过去这几年,我们整理每位读者的来信,把问题发给鲁豫,然后再将她的答复整理成文分享给读者。来信者基本都是年轻人,困惑痛苦大多关于情感,关于学业,关于工作,关于理想。那些信件的最后,基本都会问到一个相同的问题:鲁豫姐,我该怎么办?

好像她有一切的答案。

但事实上,鲁豫极少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她总觉得,寻找答案远比获得答案更重要。

她说这些问题,倘若大家不问,她也不会去想。在她看来,无论恋爱还是生活,都需要自己去经历,纸上谈兵没什么用,别人的鼓励和参与也要警惕。

她说她从不相信自己的那些人生经验跟教训,能够帮助读者规避他们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沟沟坎坎。记得她曾经说过:没有谁能为你的痛苦买单,金句作者不能,10万+公号不能,我也不能。

但她仍然愿意参与交流,与大家一起去寻找适合他们的那个答案。对她来说,和读者一问一答的交流过程,是温暖而治愈的。

问她,最欣赏年轻人的哪些品质?

她讲到自己遇到过的年轻观众,有一个大三男孩,曾经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自信地跟她规划他的未来。她说,她能想到的最可贵的年轻的品质,就是理直气壮,眼里有光。

“理直气壮并不是简单粗暴、傲慢无礼,它是直抒胸臆、尊重规则、守护权利。”

想说就表达,想要就争取。她很欣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目标笃定,意气风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绝不为外界所动。

“哪怕他们正困惑、痛苦着。他们的人生中没有语焉不详,没有避重就轻、躲躲闪闪,更没有从何谈起、不说也罢的尴尬。哪怕流泪的时候,在没有路灯的校园里,我仍然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问她,要不要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

她会说,她从不担心人们会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她担心的是,人们会在别人的欢呼与鼓励声中做出貌似勇敢的决定。

“生活中,最好时刻准备着和民意背道而驰。我还是更愿意屈服于自己,哪怕是自己的软弱。如果一段故事的开始是草率鲁莽的,那至少当它收尾的时候,我可以深思熟虑。”

问她,如何看待“不生育”正成为一种趋势?

她说:

“没有要孩子的原因千差万别,但要孩子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不是传宗接代,不是养儿防老,更不是该要了就要一个,而仅仅是自己渴望经历这个过程,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理由,很自我,但不自私。生命的到来本就不由TA自己决定,那么真心渴望这个生命,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带来生命的方式。”

问她,女性如何面对年龄带来的焦虑?

她会讲到那些既用心保养自己,又大都选择自然老去的女演员、女歌手、女模特、女主持人们;会讲到在路上、咖啡馆里到处可见不再年轻但仍然充满魅力的中老年女性;讲到眼角鱼尾纹清晰可见的“60后”杂志封面女郎;讲到那些兴致勃勃、挥汗如雨地跳着广场舞的大姐大妈们……她在书中娓娓道来,这些女性带给她的震撼与力量。

她说,“生活就是如此,终将让你拥抱自己的来处。年纪的确就是数字而已, 没什么需要骄傲的,当然更无须恐慌。”

问她,有什么东西是你曾经忽视现在珍视的?

她想起某天晚上看的一部 BBC 纪录片:《女爵印象》(Nothing Like a Dame)。主角是四位耋耄之年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在某个阴雨的午后,聚在一幢英国乡村小屋里,回忆、吐槽、畅聊彼此六十多年的演艺生涯。

这部纪录片,鲁豫看得无比感动,尤其是影片最后玛吉对年轻时的自己说的那句话“When in doubt, don’t.(别怀疑。)”让她瞬间泪崩。

鲁豫说,这部纪录片里最能触动她的恰恰是没有人提到遗憾、错过、当初应该怎样怎样之类的话题。她相信这几个老太太年轻时都做过一些傻事,可她们对过往岁月并没有纠结。

她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耄耋之年的人已经看透人生,还在于她们在各自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按照自己的优先项,尽情、尽兴、尽力了。哪怕时过境迁,优先项发生改变,也没什么遗憾,因为你当初做的就是当时想做的。

“我不是一个爱怀旧的人。已经发生的都过去了,快乐也好,痛苦也罢,对今天的生活早已没有影响。”

“人生的残酷,在于错过、忽略、遗憾将贯穿我们的一生。回顾各自的人生,或短或长,每个人总会在某个脆弱时刻痛心疾首地想,曾经打糊了一手还不错的牌。还好,我知道人生这出悲喜剧至少不是独幕剧,再坏再好的情节都会告一段落,独立成章。我们还有第二幕、第三幕,总可以尽力让人生大戏按照自己的意愿尽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When in doubt, don’t. 因为离剧终还早。”

问她,爱一个人究竟是要以“我喜欢的方式”还是“TA喜欢的方式”?她说她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珍视自由、自我和自在的状态。所以我一定不会逼迫对方按我的心意衣食住行,嬉笑怒骂。不论对方是爱人、儿女、父母还是朋友,我们也不能在爱的名义下为所欲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小心翼翼地将己所欲施于人。给你我喜欢的,希望你也喜欢,万一哪里不够,我尽力而为去调整,希望你能欢喜地接受,这个过程就是爱。而将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就是幸福。”

问她如何看待“女性友谊”?

她讲到自己妈妈和两个闺蜜的故事,当年这三个梳着大粗辫子的女大学生,如今已经是三个满面慈祥的老太太,几十年里共同经历彼此的成长、心碎、快乐。

她相信几十年的陪伴就是对这份友谊的证明,相信对所有情感而言,时间才是唯一和终极的正义。

“从小到大,我在不同阶段有过不同的好朋友。小学五年级前,一个圆圆眼睛的女孩和我形影不离,可是她转学之后我们再没见过面。初中,同班两个女生是我的闺蜜,可惜高中我没能考取本校,读了另一所中学,直到几年前,我们才再一次相见。

这一路,我交朋友,然后又和她们走失,我们的友谊不柴米油盐,但也真实无比。可是生活与成长比所有的情感都强大,决定了一份情感的留或走,几十年的人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陪伴彼此一段时间。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人,或者一些人,就是那么巧,可以和我们一起在人生的结尾肆意高歌。”

问她,这个世界上存在无条件的爱吗?

她说无条件的爱是个伪命题,“灰姑娘如果不是美貌无边,也穿不上那双水晶鞋。看看凯特,看看梅根,二人是平民家庭出身的女孩没错,但她们并不是平庸的女孩。当然,美貌绝不是一切,很多时候美貌什么也不是。”

她讲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感故事,讲到多年前采访过的留守儿童与她的父母。在鲁豫看来,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自然发生的,我们成为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我们为某个人怦然心动,也让某个人坠入情网。但,我们只有拼尽全力,把为人子女、父母、手足、朋友和亲密爱人的使命做到最好,这努力的过程就是我们爱与被爱的证明。”

问她,如何把握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

她说,她想不出一个安全的标准,但她相信,爱的边界就是尊重、信任和自由。

“所有的情感专家、过来人和‘鸡汤’文都会告诉我们,双手握紧的时候,手中的沙粒流失得最快,而只有将手放松,把风筝线轻轻攥在手心,你珍视的一切才不会消失。可是,没有人会告诉你,如果摊开了手掌,最不经意的轻风、最微小的震动都会让沙滑落;而你的风筝只要在空中飘荡,就有可能远远地飘走,再也不回来。可是,除此之外,你别无他法。

爱的边界是尊重、信任和自由,它是让爱可以呼吸、成长、 延续的唯一方法。”

问她,感情中的弱势群体该如何自处?

她说:

“最好的爱情,也许就是两个人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爱着对方。轮流低到尘埃,轮流不讲道理,轮流向对方道歉,轮流意气风发,轮流害怕失去,不知不觉走过一生。”

“有人说,被爱着的人都是幸运的。我倒不觉得。被谁爱很重要,不爱的人再爱我,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希望被我爱的人爱着。如果我爱,那么我不会纠结自己的身段是低到尘埃,还是高入云端,我要创造自己的规矩。”

问她,钱对于爱情与婚姻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她想起一名读者的留言,让她唏嘘不已。那个读者在来信中讲到自己的故事:和男友相识十年,决定要结婚的前夜,无意中翻出男友父亲发给儿子的短信,短信中说:“我调查过,她家庭条件实在太一般了。”

来信的女孩说,“大概这就是物质的力量吧,在你最接近爱情的时刻,它却把你推向距离爱情亿万光年的深渊。”鲁豫追问她后来的故事,对方只说了一句:“分手后,他很快就和别人结婚了。”

这句话简单平静,却让鲁豫在北京酷热的午后,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十年的情感,貌似因为一条短信,因为赤裸裸的金钱,不幸夭折。而事实上,是爱到了尽头。压倒爱情的,永远不是钱,而是不够爱。有期限的爱,谁也留不住。这也是上天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人,不是 the one(真命天子)。”

像这样大大小小的问题,书里只是呈现了一部分,还有更多问题出现我们的生活里,就像《士兵突击》里的那句台词:“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

从2020年初一直到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来自大自然、来自外部环境的极其严酷的考验。这一年多的时间,大家过得都很难,经历了无尽的伤痛。

但在这段糟糕的日子里,你还是能够感受来自于人类身上的温暖与勇气——面对生活给出的问题时,没有人在逃避。

鲁豫在书中讲到她疫情期间的生活,除了每天下楼取外卖(还因此和小区的保安大哥聊成了熟人)之外,更多时间都是待在家里,日子过得缓慢沉静。

“我坦然地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吃东西、做家务。倘若世界不是正遭受病痛,我不介意日子就一直这样散漫地流淌下去。手里突然有了大把可以挥霍的时间,于是我又一次看了比利·怀尔德、伍迪·艾伦、希区柯克、黛安·基顿、梅丽尔·斯特里普、马德斯·米克尔森、诺拉·艾弗隆、树木希林等人的作品。属于阅读的时间,就给了斯蒂芬·茨威格、李娟、傅高义……和没有太多营养但信息量极大、极有意思的《名利场》杂志。作为旁观者,通过光影、文字了解他人的世界,总让我莫名心安。”

想到她之前曾经说过,《冬牧场》这本书看得她又哭又笑。那本书里写的是阿勒泰冬季牧场的荒野生活,漫长的冬天,零下40几度的严寒,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冬牧场的那种荒寒之气。

鲁豫说她读到中间很多地方,都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它的意义是什么?“你让我每天重复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可能很难像他们一样怡然自得。”但读到后面她开始明白了,我们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生活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无论怎么活着,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她说。

2021年,生活已经基本回归正常,鲁豫依然在阅读、看剧、看电影。她说新的一年,感觉上应该是新天新地新气象,但事实上困难毛病一样没少。不过她倒是释然了——“疫情最严重时,我期待的不就是生活回归正常吗?”

《士兵突击》里说,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而这句台词后面还有一句话: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些问题。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鲁豫愿意将这些问题与回答整理成书的原因吧。

那些朴素杂乱的日常仍会继续在我们的人生里上演,我们未必能够接近生活的真相,但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我们愿意和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个答案。

最后借用鲁豫在序言里的一句话:

“这些年来,我看书、看电影、看剧,忙着看别人演绎生活,常常看得太过投入,而忘了生活远比戏剧来得精彩,忘了参与远比旁观有意义。”

参与生活,方能理解。

还是那句话,希望这些文字,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都能够给大家同样坚定的力量,陪你一起抵挡那些风雨欲来的日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