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渠巡渠26年

红星二渠,由兵团军垦人1953年建成使用,灌溉着十三师红星二场数万亩良田,是红星二场人眼中的“母亲河”。

有了渠,便自然得有守渠人。

蒋兴晖是红星二渠的守渠人之一。

“当时工资是42元,活不算重,解冻了上山干活,上冻了下山休息。”守渠人习惯把守渠称为“上山”。蒋兴晖是1980年“上山”的,一个守渠人家里出了点事,他被临时抽调“顶班”。谁曾想,这一干,就是26年。

蒋兴晖上山那会儿,渠道各项设施已经相对完善。

他说,守渠一共需要4个人,两人一组。

守渠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看监控,一是巡渠。渠道里安装有水流报警器,连着监控室,无论水多了少了都会报警;另一项工作就是巡渠,从渠首往下,3公里处、7公里处各一个点,这是巡渠的路线。因为水的碱性大,怕泡坏渠坝,巡渠主要是检查渠坝是否完整。

平日里,1天巡一次3公里,5天巡一次7公里。

6月至8月是汛期,每天都要巡7公里。

“上山”后没多长时间,蒋兴晖便把这些摸得清清楚楚。“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开关闸门了,不难,但累人!”蒋兴晖回忆说,有两个阀门,一个泄洪,一个排沙。以前用的是手摇把,转10圈上升1厘米,4个人一起转,让阀门完全升上来得1个小时。

“也有发洪水的时候,那时候大地都在颤抖。但咱渠道结实、咱守渠人能干,它兴不起啥浪来。”蒋兴晖一脸骄傲地说。

除却汛期,大多时候是风平浪静的,如同他们的生活——简简单单。

吃、住咋办?场里每10天送一次补给,粮食、蔬菜、水果都有。住宿也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相比而言,最难熬的是寂寞,尤其是节假日山下烟花爆竹响起时,听不着,但能看着。

“那几天,我们都要去那块高处的石头上坐一坐,看一看山下的车,看一看山下的人。”蒋兴晖伸手指向西边,那是渠首的方向。

好在,那会儿有不少哈萨克族牧民从冬窝子转场到这里,因为这里青草长势喜人。

牧民们热情好客,宰了羊,做了些好吃食,便会邀请守渠人到帐篷里坐坐。

你来我往,情谊渐浓,守渠人心里便不再那么寂寞。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后来,场里派工程队给守渠人盖了一座大棚,硬化了道路。

“辣椒、茄子、西红柿,想吃啥就种啥,年年有剩余!”蒋兴晖很满足。

就这样,蒋兴晖一直干到了2006年,退休。

直至现在,蒋兴晖每年还会时不时到山上去看一看。他开心地发现,现在渠道都装上了电动阀门,开关方便极了;巡渠也变得很简单,渠道全程装有监控,在监视器里面可以看到每一处画面;路越来越好,直直的、平平的……

“生活越来越有滋味啦。”蒋兴晖感叹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