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你的名字,我们铭记∣中国航天测控的功勋科学家——陈芳允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地面测控人员很快跟踪到并精确地计算出距地球430多公里的卫星在轨运行的各项数据,以及飞经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准确时间,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主持这次卫星地面观测系统设计与管理的,就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学家、卫星测控系统专家陈芳允。

陈芳允,1916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一个小康人家。他在五岁时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15岁那年,陈芳允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193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又转入物理系,在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和周培源等大师的指导下,攻读无线电电子专业。1938年毕业后,陈芳允进入任之恭教授主持的无线电研究所工作。1944年,陈芳允留学英国。他先后在伦敦和曼彻斯特参与了彩色电视接收机线路与英国第一套海洋雷达的研制与船上试验工作。1948年5月,陈芳允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参加了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和中国科学院的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备组建工作。从1963年起,陈芳允根据国家科学事业的需要,开始从事空间技术研究,并指导研制出国际上领先的实用性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4年,他和李力田等研究人员研制出我军急需的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我国歼击机,受到毛泽东的赞扬。1964年至1965年,他还提出方案并和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此后,他担任了我国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参加了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芳允于1976年被调入国防科委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之后,历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期间,他提出并和有关专家共同完成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我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3年,他指导解决了航天测量船上的电磁兼容问题,获得1985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

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

陈芳允以中国科技进步为己任,毕生孜孜不倦地为推进中国的空间技术努力奋斗,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1999年,他作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2000年4月29日,陈芳允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他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排版 | 童   编辑 | 哈里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