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舞文弄墨的王阳明,却最看不起文人

王阳明对于舞文弄墨的文人,一向比较轻视。他自己的传世代表作《传习录》,也是弟子整理出来的对话,而不是他自己写的系统性的著作。

王阳明喜欢直达本心,一再强调的就是“正人心”,希望人人都在生活中磨练自己,不断以良知为镜,不断改邪归正。至于搬弄文辞,舞文弄墨,那是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事。尽管他自己其实是舞文弄墨的高手,留下很多的诗文。

对文字的鄙视,在他评价始 皇 焚书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春秋》以后,繁文益盛,天下益乱。始 皇 焚书得罪,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经》。若当时志在明道,其诸反经叛理之说,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

这观点在今天看来真是骇人听闻。在王阳明看来,如果焚书是为了传扬圣人之道,只要没烧圣人的书,把那些离经叛道的书都烧掉,也是和孔子删选编著六经一样的意义。

虽然不能以今天的价值观去苛求,但不得不说,对于文字的这种轻鄙态度,也是王阳明心学的局限。不重视文字作品,也就意味着失去把思想理论体系化的可能,没有体系化,也就意味着无法更好的传承、开拓。

仅仅停留于修身修心,当然也有其价值。但这层面的价值,其实类似于宗教。终极目标是做圣人,修行的方式是事上练。那些打仗的,做生意的,把做圣人的终极目标转换成自己的世俗目标,就有用力的方向,途中用心学来约束自我,致良知,是有可能取得很大功绩的。

可一个文人要把心学当作目的本身,那就只能入禅坐定,无事可做。一个文人不鼓励著述,日常哪有什么好致良知,好事上练的。要说吃饭睡觉也是学问,那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自欺欺人罢了。可是在王阳明那个时代,能读懂心学的又大多是文人,所以他的弟子没什么大作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