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搬“家”:当平时办公环境与实战指挥环境融合……

  搬“家”风波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郑继林 通讯员 张宁

  该旅组织所属保障力量奔赴高原实施保障。 肖远 摄

  各司其职,井然有序……4月10日上午,联勤保障部队某保障旅机关干部在作战指挥席位上忙碌着,旅长邓军告诉记者:这天是他们搬进野战指挥训练中心的第15天。

  这15天,邓军过得不容易,因为经历了搬“家”风波的他知道这其中遭遇的阻力。

  今年开训后,该保障旅利用野战指挥帐篷搭建起多功能作战训练中心,邓军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能不能把平时办公环境与实战指挥环境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战时指挥如何编组,平时办公就如何抽组;战时用什么平台指挥,平时就用什么平台办公;战时需要什么公文式样,平时就使用什么公文模式。简而言之,舍弃在机关楼里办公的传统工作模式,让机关干部每年拿出一定时间进野战指挥训练中心、上作战指挥席位、按战时状态进行平时办公。

  消息一出,立刻在全旅引起震动。不仅官兵们议论纷纷,就连旅领导意见都不统一。

  第一次征求意见,有的旅领导直言不讳:“想法非常好,方向也很准,但现在就搞,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快了?”也有旅领导私下劝他:“稳稳当当比啥都强,冒冒失失抓这个,要是不成功,容易砸了牌子,这个风头不要出。”

  有的旅领导则担心:“机关干部能适应吗?日常工作能完成吗?”

  面对质疑,邓旅长道出心里话:作为长期从事作战训练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他走过很多基层部队,见识过不少“二八现象”“文牍主义”“事务主义”。任旅主官后,他感受更深——办公室门口经常站着好几个等着签呈批件的机关干部,每天各种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算一算用于首长机关训练的时间,尤其是用于研究作战训练的时间屈指可数。

  “都说经过千百次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可我们一年才开展几次指挥训练,这能形成思维记忆吗?”邓旅长的话掷地有声:“统帅的‘胜战之问’震动全军,我们既要受震动,更要有行动!推行平战一体办公,就是要在和平的环境里强化打仗的意识,在日常办公中养成打仗的习惯、提升打仗的能力。”

  邓旅长推心置腹的话赢得了大多数旅领导的支持,他们决定召开旅党委会专题进行研究。“党委会开得很胶着,讨论也很激烈。” 邓旅长坦言。最终,党委会研究决定:探索平战一体办公模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也是改革之初必然会遇到的考验、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要边征求官兵意见,边积极研究探索。

  为了推进这项工作,邓旅长也很谨慎,思考得更深更远:上级机关工作模式没改变,一个旅级单位这样改后能不能坚持下来?按战时编组后平时工作如何对接?

  同时,旅党委一班人在全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统一了思想:推进实战化训练,破除和平积弊,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二八现象”“文牍主义”“事务主义”,必须大胆尝试大胆突破,破解这些根深蒂固的惯性做法。

  邓旅长深知,推行平战一体办公的探索,可能会困难重重,甚至可能会夭折,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向打仗挺进的冲锋,值得拼上一把。

  很快,旅党委一班人形成基本共识:先不作硬性搬迁规定,可结合旅首长机关实际每周2天分批轮岗进入,看试行的效果决定搬迁与否。旅领导率先搬了进去,军事组紧跟着搬了进去……

  4月10日那天,在邓旅长的印象中格外清晰,平战一体办公试运行半个月后, 很多持观望态度的部门领导和机关干部搬了进去。这一天,搬“家”风波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记者手记

  实战化,思想观念的突破最难

  聆听这个曲折的搬“家”故事,记者陷入了深思:当初,建这个野战指挥训练中心时,需要投入不少资金,可大家没有丝毫犹豫,更没有激烈争论。可为什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搬“家”,却如此曲折和困难?

  “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搬迁,更是一场和平习惯与实战思维的激烈碰撞。”坐在指挥席位上,与该旅领导畅谈“思想转弯”的过程与收获,他们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搬“家”之所以曲折困难,恰恰说明了惯性思维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突破是最难的!要想深层破除和平积弊,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像围绕搬迁这样的思想交锋,相信各部队以后还会不断出现。

  改革催生创新之举,强军呼唤探索前行。不管这个旅的探索最终成功与否,都是一种向打仗挺进的冲锋,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因为在推进实战化训练这场马拉松长跑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勇气,呼唤更多这样的探索!

  搬“家”之后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郑继林 通讯员 张宁

  好不容易搬进了野战指挥训练中心,该旅领导却不敢松一口气。

  邓旅长知道,自从他提出探索平战一体办公的意见后,就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了。他明白,这场攻坚战,其实才刚刚打响。

  果然,搬进去没几天就遇到了情况:一位组长找到他,说接到了上级机关安排的一个大项工作,在指挥席位上完不成,需要把组里人员集中起来办公。

  怎么办?邓旅长明白:这不是同不同意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平战一体办公模式能不能坚持下来的大问题。很明显,这个口子不能开!

  可不开这个口子,又如何完成上级机关安排的工作?匆忙之中,邓旅长还没找到对策,新问题又接踵而至:上级机关接连反映,旅里按作战指挥编组后,他们一时间找不到对应的部门,导致上下衔接不顺畅,工作运行出现了纰漏。

  “要想实现平战一体,既不能简单一搬了事,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改变过去多年来形成的工作模式。”邓旅长找准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和其他旅领导一起,分组分课题进行探索攻关——

  针对机关干部在作战指挥席位上完成平时工作不适应的问题,他们结合年度重要工作和重大任务特点逐一进行研究分解,拿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针对日常办公不适应指挥平台的情况,他们开发信息系统功能,初步尝试战时用什么平台指挥、平时就用什么平台办公。

  他们还明确规定,在旅内部撰写公文时,尽量按照战时公文格式进行……

  蓦然回首,该旅领导和机关干部发现,经过半个月艰难探索和逐步推进,平战一体办公模式的效果正日益凸显:

  ——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关干部聚在一起,既键对键更面对面,不仅工作协调更顺畅,而且旅领导全在指挥席位上,过去拿着文件夹到处找领导的场景不见了,日常办公效率大大提高。

  ——“文牍主义”现象得到改观。如今身处作战指挥席位,办公使用指挥系统,想像过去那样“推”材料都没地方推。

  ——作战职能更加突显。如今坐在指挥席位上,逼着大家心往打仗上想、劲往打仗上用。机关统计,首长机关搬进野战指挥训练中心短短半个月,就进行两场指挥谋略训练,开展了一个作战问题研究,使“时时都想作战”成为一种常态。

  很多机关干部对此感触很深。一位负责油料保障的助理员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前一门心思只想着把油料保障好就行。现在不一样了,除了考虑日常油料保障外,还要琢磨战时如何投送的问题,驻地周边的公路、铁路、空中等交通保障情况,都装进了脑子。

  为啥能出现这样的效果?这名助理员告诉记者,环境影响人!

  “客观地说,不能把这些变化都归于平战一体办公的模式,但办公作战一体化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面对成效,邓旅长很清醒。他说,其实最大的收获,还是大家观念和心态的转变。机关过日子的状态越来越淡,把心思都放在备战打仗上了。

  “说实话,我们目前还没有深进去。”面对采访,邓旅长坦言:前不久,他们对这半个月来的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统计,结果既有喜也有忧。

  尽管他们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工作模式,使一些工作在指挥席位上完成了,初步实现了按战时指挥编组进行平时办公的目标。可他们发现,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工作仍然只能按过去的模式来完成,在指挥席位上完成的工作仅占三分之一。

  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了解此事后,上级有关部门的态度很鲜明:一个旅依靠自身力量探索,能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后面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既需要这个旅继续努力探索,更需要各级的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钻打仗,从改变和平习惯开始

  这个旅搬进野战指挥训练中心后遭遇的曲折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收获无疑有很多,但记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和旅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改变了和平的习惯,收获了打仗的意识!

  都说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但客观地讲,知易行难!长期身处和平环境,养成和平习惯既在情理之中,更是在所难免。近年来,全军开展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与和平积弊比起来,和平习惯更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钻打仗,必须从改变和平习惯开始。向这个旅学习,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打仗当主业,把打赢当事业,用“敢干、敢闯”的精神去探索,力争减少和平的习惯,养成更多的打仗习惯。

  面对“反弹”怎么办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郑继林 通讯员 张 宁

  说啥来啥!

  上级刚说完该旅后面遇到的困难会更多,结果没多久,他们就真的遇到了困难。

  运行半个月他们发现,预备指挥所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初,他们严格按照作战指挥编组,从每个关键部门都抽调了一两名骨干,在副旅长带领下,组成预备指挥所。结果,由于平时办公内容限制,预备指挥所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活可干、无事可做的状态。

  一边忙得团团转,一边却轻松悠闲。面对这一情况,不少机关干部颇有微词。怎么办?该旅领导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将预备指挥所人员分散充实到各个指挥席位上去,将预备指挥所改成作战训练研究所。

  挂上去的牌子又撤了下来,抽组的人员又回到了各个部门。面对这一“反弹”,邓旅长有些无奈。可一旦开了第一个口子,就会开第二个口子。

  没过多久,政工组提出,由于工作中需要研究干部调整和交流等事项,这些内容大都比较敏感,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

  思来想去,该旅领导觉得既要考虑打仗意识的培养,也得保证平时工作完成。按照规定,研究这些敏感问题时,确实需要一个独立的办公场所。不得已,他们决定:让政工组在研究敏感事项时可以回办公楼办公。

  慢慢地,邓旅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他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反弹”远没有结束。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反映:几个部门领导原来都有独立的办公室,搬进指挥训练中心后,他们和普通的参谋人员一起在指挥席位上办公。刚开始,大家沉浸在模拟打仗的氛围中,没觉得有啥异样。可时间一久,不一样的感觉就滋生出来了。

  在指挥席位上,大家面对面办公,缺乏私人空间,说话办事都不方便,就连接个电话都得压低声音。不仅领导不得劲,就连参谋干事也觉得放不开。是不是应该给部门以上领导恢复办公室?这样的议论慢慢多了起来。

  怎么办?旅领导几番碰头后统一了思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看似是多一间少一间办公室的小事,实质上却是事关平战一体办公模式能不能继续搞下去的关键!党委一班人态度坚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刹住这种倾向,否则真的就要走回头路了。

  虽然旅领导最终顶住了压力,可回望这段时间的一个个“破例”之举,邓旅长心中多少有些失落。这与他理想中的状态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和遗憾。

  面对这些“反弹”,到底应该怎么看?记者就此采访了该旅领导和机关干部。

  “这不是给谁配一间办公室的事,也不是旅领导面对‘反弹’能不能坚持得住的问题。”该旅政委姚东磊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不断出现“反弹”,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还是我们身上的和平习惯与打仗的要求不适应。两种矛盾一“见面”,自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导致一些“反弹”。

  “我们都说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这两种状态,可知易行难,几十年的和平环境,让我们养成了现在的工作模式,一下子要转变到准备打仗的另一种环境里,可以说‘反弹’是必然发生的。”姚政委激动地说,在练兵备战过程中,军人所作的奋斗和努力,就是用投身打仗的氛围替代过日子的状态。

  “这确实是一对矛盾体。”该旅机关干部对此感受很深。都明白当兵就要琢磨打仗,他们对旅里探索平战一体办公的模式非常认同,搬进去后,也切身感受到了这一模式的好处,减少了事务性工作对练兵备战的损耗,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文牍主义”带来的无意义加班,进一步实现了聚精会神抓战斗力建设。但不得不承认,每当遇到不方便、不得劲的时候,内心里又总想回到以前去。

  “当然,和平时期推行平战一体办公模式,肯定不能绝对化!”谈起“反弹”,邓旅长的心中有落差,更多的则是清醒。他对记者说,我们总想一下子就实现平战一体,殊不知,战斗力提高需要长期淬火打磨,培养打仗意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和平时期探索平战一体办公,既要聚焦“为战”这一核心,也应当考虑到日常办公的需要。

  “反弹”有两种,一种是对一开始我们部分绝对化做法的一种调整,另一种则是和平习惯对我们的挤压。邓旅长告诉记者,在解决好面对“反弹”怎么看的问题后,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并探索面对“反弹”我们怎么办!

  记者仿佛看到,一条更艰难的探索之路,正摆在他们面前。

  记者手记

  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采访结束时,谈起下一步的探索之路,从旅领导到基层官兵,都既充满希冀又颇感沉重。他们异口同声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众所周知,战争是最大的未知变量。如何在承平日久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着眼未来实战需求练兵备战,是每一个军人必须直面的课题。

  可以肯定,在强军兴军的漫漫征程中,全军部队像这个旅一样的探索有很多;同样可以肯定,诸多的探索行动中,像该旅一样出现反复的也会很多。

  这启示我们:推进实战化训练,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因为,未来战争的模式始终在演进,军人练兵备战永远在路上。如果我们“浅尝辄止”“遇难即退”,注定是打不赢未来战争、跑不到胜利终点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军人都要告诉自己,推进实战化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0年4月22日05版)

  编辑:林飞 霍雨佳

  编审:任旭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