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半机械人”去世,曾试图重新定义人类

逆天改命的赛博格

撰文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确诊渐冻症后,英国机器人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就长在了热搜上。

2018年、2019年,他多次接受手术、对自己进行“机械式改造”。术后,《镜报》、《卫报》等媒体称其为全球首个“赛博格(cyborg)”。这个称谓特指用机械和医学手段、调强身体机能。

2022年年初,彼得病情恶化。但他告诉媒体,自己将尝试脑机接口等方案,以期重获表达能力。

今年6月15日,彼得的生命走到尽头。享年64岁。

“他为所有支持他的人,以及能改变人们对残疾看法的愿景,而感到无比自豪。”彼得的家人在推特上写道。

图片说明: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摄于2019年。/Sugar Films

再见,彼得1.0

2017年,彼得认为,自己迫切需要完成3个手术:胃造口术、结肠造口术和膀胱造口术。

一条导管将插入胃中,以输送营养物质。一条导管与膀胱连接,以排出尿液。还有一条导管与结肠相连,负责处理排泄物。

彼得称之为“三重造口术”,旨在让肉身摄入足够多的营养,同时减少依靠他人上厕所等护理需求。

这将是彼得迎战疾病、重掌人生的关键一步。

图片说明:彼得·斯科特-摩根和家人,摄于2019年。/Sugar Films

这一年,彼得被诊断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罕见且致命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在全球,ALS因为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而进入公众视野。

“渐冻症”是对ALS形象的描述。由于神经元损伤,患者会逐渐失去移动、控制四肢、躯干的能力,然后无法说话、控制眼球转动,甚至不能呼吸、吞咽。

确诊之初,医生预判称,彼得只剩下半年时间。

他不想困在这副躯壳里。他希望通过手术,终结作为人类的自己,然后通过机械辅助,“以‘机械人’的身份继续活下去。”

作为小有名气的机器人科学家,彼得有底气实现自己的目标。

拿到计算机科学学士和人工智能(AI)硕士学位后,他又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机器人学博士学位。这是英国授予的首个此类学位。

他出版过8本机器人相关书籍,在全球开展千余场演讲。在《机器人革命》一书中,他提出:“如果遵循‘强化人’的道路,那么人类和机器人就有可能遵循同一条进化路线……这样一来,人类总有一天能用更永久的机制,取代过于脆弱的肉身。”

图片摄于2005年。/SWNS.com

但彼得的手术计划被多位医生拒绝。

有麻醉医生表示,此前鲜有ALS患者接受手术的麻醉记录。全身麻醉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术后或无法脱离呼吸机。

“没有一名外科医生会刻意破坏完全健康的器官。”外科医生、“西南英格兰地区运动神经元病网络”协调员特蕾西·托马斯(Tracy Thomas)解释。

图片说明:彼得和特蕾西·托马斯(Tracy Thomas)合影,摄于2018年。/Twitter

彼得对生活的渴望,以及他表现出的热情、坦率,让医生们动摇了。

特蕾西·托马斯邀请麻醉师马瑞·莱特(Maree Wright)等人,和彼得会面,商讨手术、麻醉可行性。

“世界上只有一个彼得。坦率地说,我们需要能打破常规的人,来帮助我们反思,为什么医疗要遵循旧例。”马瑞·莱特说。

2018年7月10日,多名外科医生同台,为彼得完成手术。直到最后一刻,医院仍在试图说服彼得放弃。

手术历时3小时40分钟。术后,彼得仅在ICU住了1天,就转回普通病房。术后15天,他出院回家。

这台手术被写成医学论文,于2019年发表在《牛津医学病例报告》杂志。

图片说明:英国《每日邮报》汇总了彼得的“机械化进程”。/Daily Mail

你好,彼得2.0

ALS患者会因肌肉失控,逐渐出现说话困难。彼得希望在失去语言功能前,留下自己的声音。

在手术筹备同期,他联系到语音技术研发专家马修·埃莱特(Matthew Aylett)。后者是全球领先音频技术公司CereProc的首席科学官。

CereProc是一家“声音克隆”公司,能利用前期录制好的声音,结合具体文本、合成音频。马修·埃莱特的研究成果包括创建一种数字语音处理方式,使克隆声音听起来更自然、接近人声。

在将近1年的时间里,彼得整天泡录音棚,录下15个小时有余的音频、近1000多个词组。

CereProc要求其以不同的方式,阅读脚本,比如或平静或紧张地读诵。有了这些资料,声音AI就可以学习、模仿,并带有情绪地“克隆”彼得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Twitter

音频成品完成3个月后,2019年10月10日,彼得因喉部肌肉失能、出现唾液呛噎等,做了全喉切除手术。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ALS患者进行选择性喉切除。

同日,彼得在推特发文称:“这是我作为彼得1.0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即将变成‘彼得2.0’——我指的是‘电子人’,是138亿年(宇宙大爆炸)以来创造的最先进的人类控制有机体。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电子人。”

术后,彼得失去语言能力。但借助科技的力量,他可以依靠眼球运动、操控电脑系统,逐字母输入,然后由“克隆声音”将文本转化为语音。

为了提高眼球追踪的利用率,彼得做了激光眼科手术,使他能在70厘米的距离内,拥有最佳的视力——这是眼睛到电脑屏幕的距离。

第一次听到“克隆声音”唱出高难度歌曲Pure Imagination时,彼得无声地哭了。

图片说明: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摄于2019年。/Sugar Films

彼得的“机械人化”进程并没有结束。

随着病况发展,他无法做出面部表情。于是,他邀请位于伦敦的松木制片厂(Pinewood Studios),利用CG技术,为自己绘制3D头像。

50多台高清摄像机对准彼得脸,捕捉其面部表情和肌肉动作。

图片来源于Sugar Films

同时,彼得还在琢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克隆声音”的语言自然度?

他找到英特尔预期计算实验室主管拉马·纳奇曼(Lama Nachman)。后者曾为霍金升级过语音合成系统,开发出一个叫ACAT的上下文辅助感知工具包。

ACAT工作原理很简单,即用AI学习霍金的表述习惯,然后通过上下文,预测其下一个词会说什么。

没有ACAT前,霍金只能通过脸颊肌肉的抽动,来选择、控制单词输入。这个过程极其缓慢,每分钟只能打出1个词。ACAT至少能帮霍金提高1倍的输入速度。

拉马·纳奇曼解释,彼得和霍金的需求不一样。后者要求极高的准确性。但彼得要的是与人进行更自然的互动。

2020年,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Peter:The Human Cyborg)》播出。

图片说明:初代“彼得2.0”。/Sugar Films

在镜头里,人们看到“彼得2.0”。他表情自然,声音饱含情绪。

他可以每周工作60小时,参加各类演讲、接受采访。

他会大笑、微笑、眨眼,说到兴起时还会抬起右眉毛。这是彼得没有生病前的招牌动作。

“彼得2.0”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借由AI技术实现的。

重新定义“人类”

2021年年末,彼得接受采访称,下一个挑战是“自由运动”。

他得到DXC公司协助,在自己的机器人轮椅上测试AI。“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快速通过障碍物,安全穿梭在瓷器店,大胆地去往轮椅去不到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Sugar Films

但今年4月,彼得的病情加剧。

他在推特发文称,自己的双眼无法闭合,再不能用眼动追踪来跟大家沟通。但他邀请拉马·纳奇曼,带着英特尔的脑机接口专家上门,介绍最新进展。

这一次,奇迹没有再现。

在与ALS对抗5年后,6月15日,彼得因病逝世。据其家人介绍,以彼得命名的“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将继续运营,利用AI、机器人和其他高科技系统,改变那些“受年龄、健康问题、残疾或其他身体或精神缺陷限制”的人的生活。

彼得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自己选择成为“赛博格”的原因:“我想为每个人重新定义被困在自己身体里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关于ALS。它与任何残疾有关,无论是事故、疾病、遗传,甚至仅仅是老年,甚至是痴呆症。但归根结底,这关乎地球上每个人的自由。

我很幸运能够成为原型和新人类,这是人类如何在未来实现巨大飞跃的早期实验。”

图片来源于SWNS

资料来源:

[1]Dr Peter Scott-Morgan dies:British scientist who became‘world’s first cyborg’passes away.Independent

[12]'World's first cyborg'dies aged 64:British doctor with terminal motor neurone disease who hoped to'become fully robotic'passes away peacefully surrounded by his family.Mail Online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