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史物会说话:曾经目标是三万六千公里太空,结果无缘出征


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掀起观看女子排球比赛的热潮,全国亿万观众都在为中国女排奋力拼搏、勇挫群雄喝彩。当时,多少人在电视机前热血沸腾!可也有那么一两次,比赛进行到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电视信号突然中断了,屏幕上漆黑一片。正当人们焦急万分、不知所措时,漆黑的屏幕上突然打出一行字幕:“卫星租用时间已到”。

这一切,都是因为彼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通信卫星。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的通信卫星而改变。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召开第八次常委会,会上批准了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上报的《关于发展中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331工程”。

众所周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对地面的覆盖区域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地面通信设备只需对准卫星即可通信,且覆盖面较广,无需实施跟踪。但是,只有在三万六千公里的高空,卫星的角速度才能恰好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只有这样卫星才能停留在赤道的上空。在此之前,我国发射的卫星都是低轨道卫星,离开地球表面几百公里即可,“三万六”的高度在中国尚属首次。而当时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于纬度较高,不利于发射通信卫星,所以“331工程”的重任落在了新组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身上。

新的发射场,新的发射任务,新的火箭,几个新情况相加,可想而知当时的挑战有多么艰巨。1983年8月12日至27日,“331任务”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即“东方红2号”卫星的发射时间为1983年底至1984年初,发射将准备三枚火箭、三颗卫星。

备下三箭三星,只求一次成功!

  东方红2号卫星蓄势待发

1983年9月13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银龙似的火箭缓缓驶入发射场,整个山沟沸腾了,为了这一刻,创业初期的西昌航天人等待了足足14年!

首战的时刻很快到来,1984年1月26日,西昌发射场周围及火箭一级落区的群众都已疏散,海洋测量船已行驶到指定海域,所有人都在严阵以待。为确保发射时通信线路畅通,凉山州组织了5万民兵担负护线任务,每一个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民兵,昼夜不离。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下达“点火”口令的那一刻。

起飞的时间定格在8时24分2秒,随着冲天巨响,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拖曳着橘红色的火焰拔地而起奔向茫茫夜空。“火箭一级飞行正常!”“火箭一二级分离”“火箭二级飞行正常!”正常!正常!正常!胜利仿佛已经在前方招手。然而在火箭第三级第二次点火出现问题,卫星没能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只进入了一个高度为400千米的近地轨道。

  当年守护电线杆的民兵

数万参试人员,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原想着成功后可以回家欢度春节,可无比接近成功的失败给了参试人员当头棒喝。参试人员一致决定:重头开始,誓夺成功!所有人都忘记了春节的存在,顾不上休息,更顾不上和亲人团聚,全力以赴投入到故障分析中。

尽管首次发射失败了,但经过这次发射,验证了中心发射系统和测控系统的正确可靠,全体参试人员心理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再次发射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经过精心的排查和万全准备,指挥部有了必胜的信心,果断作出决策:马上准备第二次发射!

1984年4月8日,在克服了重重磨砺和考验后,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点火!”刹那间,整个山谷爆发出山崩地裂的巨响,再次出征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搭载着通信卫星拔地而起。片刻后,指挥大厅里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报告声:“一级火箭飞行正常!”“二级火箭飞行正常!”“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成功!”“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成功!”调度里传出了胜利的消息。

卫星准确入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大凉山山谷一下子沸腾了,所有人都欢呼呐喊起来,他们互相握手、拥抱,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饱含着滚烫的泪水。

  东方红2号卫星发射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经过一路漂泊,终于到达目的地,成功定点于东经125°的赤道上空。中国航天首次征服了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轨道,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火箭氢氧发动机技术、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某厂房里陈列着作为“东方红2号”卫星发射任务的备用箭,三箭三星中剩下的那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乳白色的箭体上印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光洁如新。它的存在见证着一段西昌航天人从无到有、惊艳亮相、走向高轨的历史。30多年来每一位新入职的科技人员都会来到它的跟前,聆听前辈们讲述这段动人的故事,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嘉宾、学子们前来参观打卡,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教育的珍贵历史文物。

(作者:胡煦劼 黄国畅 吕娜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