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怪物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文 | 郑渝川

玛丽·雪莱生于1797年,1851年去世。她生活在一个政治、社会和科学革命狂飙突进的时代,她糅合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将这一切转化为其科幻杰作《弗兰肯斯坦》。

弗兰肯斯坦所制造的可怕怪物,经由现代影视作品,已经成功展现出其意象。一代又一代的批评家在警告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时,都会提到弗兰肯斯坦的怪物。

那么,回到玛丽·雪莱创造弗兰肯斯坦的时代背景中,她是怎么想到在缺乏道德伦理规则的束缚下,科学终将走到制造出恐怖怪物的地步呢?

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凯瑟琳·哈卡普在其所著的《制造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背后的科学》一书中,探讨了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动用的炼金术、自然生成、燃素、物理分解、解剖学、移植手术、电疗法、复活人类等技术的来源,以及她本人的身世际遇如何促成她创作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18世纪末、19世纪初,科学在欧洲各国首都是广为谈论的话题。科学社团非常普遍,还有面向大众的科学讲座,伦敦的英国皇家研究院甚至指导公众参与科学实验。“伦敦商店里售卖着科学设备、显微镜、化学和电力设备”。

当时,不断有新的科学发现、理论提出——而全新诞生的化学,则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甚至思维模式。当时的科学家还开始采集电荷,正在朝电力技术成熟的方向发展。动物实验则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和解剖学知识的扩展。

“在一个充满科学思想,而且很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的专业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将电现象和人体生物融合起来的迷恋。”书中写道。当时的私人沙龙、时尚聚会、科学社团都在讨论电疗法,思考电能赋予生命的特殊力量。

玛丽·雪莱与丈夫珀西·雪莱在1814年私奔——这时的玛丽只有17岁。他们曾经行一处城堡,名字就叫弗兰肯斯坦城堡。该城堡曾在1700年左右,接待过一个疯狂的科学家,进行过融合炼金术、医学与巫术的实验。

1816年,雪莱夫妇追随当时著名诗人拜伦在日内瓦居住。根据玛丽日后的回忆,拜伦和雪莱经常通宵达旦地主持哲学、科学、时事的讨论,其中不乏生命奥秘、哲学理论的讨论内容。

在此前一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剧烈爆发,形成了持续的火山灰、火山碎屑流,并遮蔽阳光,以至于1816年的夏天成为了“无夏之夏”,很多人在夏天被冻死。

正是在这种颇为怪异的背景下,1816年6月16日,拜伦提议他自己与雪莱夫妇、柯勒律治等人,每个人都来写一个灵异故事。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成为了这其中的佼佼者。

书中谈到,玛丽·雪莱小说中有关炼金术的内容同时源自自己的父亲和丈夫的影响。当然,炼金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因科学的崛起变得声名狼藉——玛丽·雪莱选用炼金术的内容,在于制造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的疯狂人设。 

弗兰肯斯坦的化学导师克兰普教授,与现实中的化学巨匠拉瓦锡有着共同特征:蔑视旧方式,非常看重现代科学的力量。

弗兰肯斯坦还学习了解剖学和生物学,显示这两门学科在19世纪初相较于过去已经取得了惊人进展。

有意思的是,《弗兰肯斯坦》书中出现了器官移植。这当然是极为超前的。

移植器官遇到的最突出难题就是必须重新注入血液,而这几乎不可避免要触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排异反应。

玛丽·雪莱在写作时不可能完全清楚地了解这一切,但她还是缜密地设定了小说中的相关细节内容,宣称弗兰肯斯坦能够做到人类器官甚至动物组织在人体内部的高度兼容。

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制造出了一个同时包含人体组织、动物组织、机械组织等的怪物,那么这样一个综合体,究竟算是机器、动物还是人,或者新的物种?这是玛丽·雪莱为读者创设的一个注定引发争议的问题,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智能增强设备的问世和进步,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22-09-02 第3版 读书 原标题为《弗兰肯斯坦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


编辑 | 李芸

排版 | 郭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