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科院研究秸秆还田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农网】

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长期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存在状态以及相关土壤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互动变化特征却鲜有了解。近日,湖北省农科院生态循环农业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3)上在线发表秸秆还田土壤碳效应方面研究论文。

湖北省农科院研究秸秆还田取得新进展

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质量示意图

本研究依托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基于国家农业环境潜江观测实验站稻麦轮作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14年),探讨了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库构成、相关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下碳库管理指数提高37.7%,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库库容。活性有机碳库变化促进了与碳(β-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水解酶)、氮(亮氨酸氨肽酶)、磷(酸性磷酸酶)循环相关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碳氮磷循环生态过程。

此外,长期秸秆还田下耕层土壤(0~20cm)相比亚耕层土壤(20~40cm)中细菌、真菌丰度和多样性变化更为显著,难降解有机碳源微生物利用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尤其是与土壤真菌变化联系最为密切。本研究为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其驱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变化提供新的认识,为秸秆还田提升耕层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对稻麦轮作制度下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杨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本文来自【中国农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