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宝罗”001号上岗,宝武把它当正式员工看,还要给它评先进

一名新员工日前在宝钢股份热轧车间上岗,他叫“宝罗”,英文名为BaoRobot,工号:001,岗位:热轧喷印。

不过“宝罗”不是真人,而是一台机器人。这是中国宝武(以下简称宝武)第一台被命名为“宝罗”的机器人。未来5年,宝武将分阶段引入上万台不同功能的“宝罗”机器人。“我们把‘宝罗’看作员工,要评选‘宝罗’之星,举办‘宝罗’大赛,在今年公司日颁奖。” 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说。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21年底,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

“宝罗”上岗是宝武乃至中国钢铁行业向智能制造迈出的关键一步。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中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存量、新安装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距离先进制造业国家有显著差距。而在钢铁行业,密度则更低。未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是钢企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手段之一。

机器人来了

万名“宝罗”即将“报到”。为此宝武做了一次溯源——他们想找出全集团历史上的第一台机器人。查遍采购记录,最终发现,第一台机器人加盟于1998年,来自意大利,在宝钢股份一条热轧生产线上负责喷印。24年来,在这个岗位上机器人更新过许多次,就像一代又一代钢铁工人——老人退休了,又有新人入职,产线一直在,这个机器人岗位也一直在。

因为这台机器人的特殊意义,宝武决定把“宝罗”001号这个受人尊崇的工号赋予它。其实这不只是简单的命名,“宝罗”也不单单是一个机器人。“‘宝罗’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宝罗’标准规范、机器人本体、云平台、互联接入等,只有符合这些特征,才能称为‘宝罗’员工。”宝信软件副总经理李海刚说。作为“宝罗”的核心供给力量,宝信软件正在为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做技术准备。未来几年内,宝武原有的1584台机器人将陆续接受“宝罗”标准改造并接入云平台。到2026年末,宝武计划引入超1万台套“宝罗”机器人。

钢铁行业真的需要机器人吗?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在外行人眼里,炼铁只是在高炉里把铁矿石熔融为铁水,似乎和机器人浑不沾边。其实,钢铁行业今非昔比,早已不是人们印象当中的“傻大黑粗”。中国钢铁企业数字化率已达30%,行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机器人等智能化手段提升效率成为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纷纷确立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与数字化。宝武明确把自己定位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并提出“操作岗位一律采用机器人”。

机器人“宝罗”001号上岗,宝武把它当正式员工看,还要给它评先进

无人AGV小车正在工厂里运送轧辊

“宝罗”干什么

谈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汽车生产线。汽车生产的冲压、焊接、喷涂、总装四大生产工艺中,工业机器人都已普遍运用。特别是冲压、喷涂环节,某些汽车厂已实现100%自动化。在那里,可以看到多台机器人协作,共同加工一个零部件,机器间的默契程度与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在钢铁行业,机器人能做什么,答案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不妨先去宝钢股份硅钢第四智慧工厂看一看。在这里,抓辊机器人正握住一根轧辊,转动铁臂,轻轻放置到打磨机上。旁边,无人AGV小车把打磨好的轧辊自动搬运到下一站。那边,拆捆机器人在拆除钢卷上的捆带。

机器人“宝罗”001号上岗,宝武把它当正式员工看,还要给它评先进

抓辊机器人正在作业

用宝武内部的话说,机器人要取代的是钢铁行业的3D岗位,即Dangerous(风险大)、Dusty(环境差)、Difficult(困难)。通过机器人取代人,实现生产现场少人化、无人化,把员工从恶劣环境、危险岗位解放出来,这也是宝武践行本质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钢铁行业,机器人有诸多用武之地。宝武已统计出100多类使用场景,然而实施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是业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与汽车、集成电路等行业成熟的自动化生产迥异。其次,钢铁行业的“流程工业”属性和特殊环境也决定了机器人上岗不易。

“‘宝罗’机器人不仅要适应环环相扣的连续性生产过程,还要承受大载荷,抵御高温、粉尘、振动等干扰。”宝武数智办总监张群亮说,这意味着与离散装配相比,流程工业使用机器人的难度更大,有待大量技术创新。

工人去哪里

宝武推动万名“宝罗”上岗,不仅源于对现实需求的认识,更有对未来挑战的警惕。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近些年来,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年轻人紧缺,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长期持续,在重化工行业尤其如此。“宝罗”补位是大势所趋。

万台机器人“就业”后,对在岗工人意味着什么?人们常常有些忧心。有个逸闻说,158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拒绝了发明家威廉·李的针织机专利申请。女王还告诫他说:“你想想看,这项发明对我可怜的臣民会有什么影响?这将剥夺他们的工作机会,定然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长期以来,关于机器和人类劳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是导致员工失业(替代效应),二是让员工提高效率(互补效应)。伊丽莎白一世显然信奉前者,而当代经济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后一种认识。上世纪60年代有成千上万的电话机接线员,而自动交换机诞生以来,这个工种已消失殆尽,但电信行业其他工作岗位数量猛增。《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总结说:“未来将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也会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

宝武把“宝罗”看作员工未来的助手、伙伴。“‘宝罗’能让员工从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到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中,大幅提高劳动效率,在不增加工作强度的前提下增加收入,让广大员工享受‘有钱、有闲、有趣’的生活。”陈德荣说。

图片摄影:吴丹璐

来源:作者:宰飞 吴丹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