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用数据说话——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探索短视频平台生存之道 | 实践动态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家网信部门及其他五大部门依法处置19款短视频应用。此前,快手也曾被约谈下令整改,但其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快手CEO宿华曾多次强调快手是一个记录世界的平台,但“快手=低俗”的标签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惯性认知。

快手背后究竟是什么?7月,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的“‘低俗’或‘真实’——大学生视角看快手短视频现象”研究小组展开调研,并进行了街头随机采访,力图揭示大学生视角下的快手短视频现象。

团队收集了近500份有效问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快手一直热度不减,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似乎遭遇滑铁卢。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或多或少了解快手,但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学生正在使用,61.1%的大学生经常听说但从未使用,27.23%的大学生只是偶尔听说但未使用,仅有2.29%的大学生表示未曾听说过。由此可见虽然快手在被调研群体中的使用率不高,但并不影响其知名度的传播。

谈到了解快手的途径,42.11%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通过社会新闻而有所耳闻;4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手机广告推送而认识的;而自己发现的或是朋友推荐的被调查者超过五分之一和十分之三。

调查显示,近半数人认为快手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整体的价值观导向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误导。问卷亦显示近八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快手能净化网络,严格审查已发布作品,抵制恶俗作品。”

快手自研发以来,以其准入门槛低、操作方便的优势一炮而红。继2016年“短视频元年”之后,短视频领域在2017年进入“绞杀战”,投资商投入大笔资金资源以期夺得先机。这场“绞杀战”中,快手一路高猛进歌。2017年初,快手公布总用户和日活跃用户分别为4亿和4000万。年底,这组数据在年底增长为7亿和1亿,日均上传视频量则超1000万条。但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现象级生长的背后所暴露的问题不容小觑。

当用户积累的速度远远超越了这些短视频平台在技术和规范上成熟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快手在处理问题上存在欠缺,快手用户群体虽存在坚持其创办初衷的原创作者、手工艺人等,但更多的用户利用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发布一些荒诞的视频内容从而跨过了法律与道德的防线。由此看来,短视频行业外部监管和自身约束的成熟和完善迫在眉睫。

在主管部门的多次约谈与公众的舆论压力下,短视频平台开始快速调整自己的战略,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于内容审核。作为首位被央视点名批评的短视频——快手关闭了其“固定的视频引导”,即算法推荐。在致歉声明中,快手表示,“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序良俗的作品,才能进行算法推荐”,“改进算法,优先推荐个性化的更符合用户兴趣的正能量作品,放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感染力”。快手科技官方强调,他们将坚决执行法律法规与管理部门规定,从严管理平台内容质量,并不断加强与完善管理手段,以后的工作也将致力于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建设健康向上的内容平台。

短视频平台对相关不合规定的视频进行及时处理,并上报相关部门,是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和法定义务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也践行了社会责任。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屏平台应当承担起作为大型网络社区所应担负的法律、社会及道德责任。

从践行法治社会的层面上来看,法律监管必不可缺,除了对主管部门的约谈整肃,更应该听取民众的意见,普通百姓的心声与主管部门的规定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时刻监管,时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南财百舸

图文来源 / 法学院

责编 / 胡妍 许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