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时代,传承文化

古装豫剧《薄姬》剧照

豫剧《朝阳沟》剧照

现代豫剧《尧山情》剧照

编者按:

起源并植根于河南大地的戏曲剧种———豫剧,以其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不仅留下了一批如《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等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还涌现了一批如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等戏曲艺术名家。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在京开幕。本刊于2018年7月23日9版发表的《百花齐放的地方戏———从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看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受到专家与读者的关注。为此,本期文化周刊再以展演剧目为切入点,采访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院团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1戏曲发展的春天

“这一礼敬得比泰山还重,这一礼敬得我泪眼盈盈,这一礼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涌动,这一礼连起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一曲现代戏《尧山情》拉开了2018年“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大幕。

有着悠久历史的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分布于全国各地。早在清乾隆年间,豫剧已成为河南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其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特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豫剧的发展势头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深厚且广泛的群众基础。”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这样说道。

作为全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的豫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流传分布甚广,全国现有163个豫剧专业艺术团体,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包括台湾在内的13个省(地区)内,从业人员有1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国文艺事业特别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自2016年以来,今年是第三届。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戏曲的扶持政策的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的支持下,河南豫剧院按照‘示范、引领、研究、帮扶’的八字方针,承办了这三年的展演月,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和好评。”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吕青介绍道。

从这三年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情况来看,在展演剧目上,既有经典的传统戏,也有优秀的新编历史剧,还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在展演单位方面,既有以河南省为主的豫剧院团,还有其他省市的豫剧院团,涉及题材宽、演出单位分布广、名家云集,通过戏曲人的努力,涌现出很多反映老百姓生活、展示老百姓精神面貌、体现社会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国家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对于戏曲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不仅在剧目创作上,有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在展演、巡演以及‘戏曲进校园’等都有一定的补贴;同时,省委、省政府每年对院团还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戏曲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说道。

对此,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导演张建伟也深有体会。他说,在国家出台这一系列政策之前,地市级艺术院团的创作演出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演出装备、人员收入,甚至演出场所等的落实都非常困难。国家的扶持政策出台以后,政府不仅补贴到每场戏,还为演出设备的更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创作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演出机会的增多,演员的创作动力更大了。

古装豫剧《薄姬》剧照

豫剧《朝阳沟》剧照

现代豫剧《尧山情》剧照

编者按:

起源并植根于河南大地的戏曲剧种———豫剧,以其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不仅留下了一批如《花木兰》《朝阳沟》《穆桂英挂帅》等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还涌现了一批如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等戏曲艺术名家。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在京开幕。本刊于2018年7月23日9版发表的《百花齐放的地方戏———从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看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一文,受到专家与读者的关注。为此,本期文化周刊再以展演剧目为切入点,采访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院团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1戏曲发展的春天

“这一礼敬得比泰山还重,这一礼敬得我泪眼盈盈,这一礼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涌动,这一礼连起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传承……”一曲现代戏《尧山情》拉开了2018年“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大幕。

有着悠久历史的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分布于全国各地。早在清乾隆年间,豫剧已成为河南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其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特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豫剧的发展势头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深厚且广泛的群众基础。”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这样说道。

作为全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的豫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流传分布甚广,全国现有163个豫剧专业艺术团体,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包括台湾在内的13个省(地区)内,从业人员有1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我国文艺事业特别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自2016年以来,今年是第三届。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戏曲的扶持政策的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的支持下,河南豫剧院按照‘示范、引领、研究、帮扶’的八字方针,承办了这三年的展演月,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和好评。”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吕青介绍道。

从这三年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情况来看,在展演剧目上,既有经典的传统戏,也有优秀的新编历史剧,还有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在展演单位方面,既有以河南省为主的豫剧院团,还有其他省市的豫剧院团,涉及题材宽、演出单位分布广、名家云集,通过戏曲人的努力,涌现出很多反映老百姓生活、展示老百姓精神面貌、体现社会正能量的精品力作。

“国家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对于戏曲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不仅在剧目创作上,有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在展演、巡演以及‘戏曲进校园’等都有一定的补贴;同时,省委、省政府每年对院团还有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戏曲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说道。

对此,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导演张建伟也深有体会。他说,在国家出台这一系列政策之前,地市级艺术院团的创作演出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演出装备、人员收入,甚至演出场所等的落实都非常困难。国家的扶持政策出台以后,政府不仅补贴到每场戏,还为演出设备的更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给创作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演出机会的增多,演员的创作动力更大了。

2深入生活,打造精品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们随便拉一拉。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的大西瓜……”这是豫剧《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60年前,《朝阳沟》一经上演,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朗朗上口的唱腔以及艺术家们的精湛演绎,成为戏曲现代戏中一出高峰之作,60年来常演不衰,演员赓续四代。在今年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中,河南豫剧院三团老中青四代演员联袂同台,为北京的观众奉上了一出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演出。

“《朝阳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特例,它题材内容中的某些元素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却不妨碍它是一出一直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说道。《朝阳沟》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银环到未婚夫拴保的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劳动,在朝阳沟干部和群众的帮助下,通过劳动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并顺利扎根农村的故事。剧作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优美的唱腔生动刻画了银环、拴保、拴保娘、二大娘、老支书等诸多人物形象,其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不仅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也体现了老百姓的精神风貌。

“我想,它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就在于,首先这出戏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一个剧目要持久不衰,其艺术性是第一位的,《朝阳沟》有着高超的编剧技巧和手法,它所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其次是它的声腔艺术,《朝阳沟》几乎每一段唱都是经典,而且它的每一段唱都是经过艺术家精心揣摩加工而成的,凸显了豫剧本身的魅力。60年来久演不衰,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戏曲要反映时代,创作者需要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历史悠久的戏曲中有着丰富的传统表现手法,创作者要有抓准人物个性、表现性格化人物的能力;二是戏曲演员要具有深厚的基本功,有善于运用传统技法的能力。”傅谨解释道。

剧中第三代拴保的扮演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盛红林通过排演《朝阳沟》有着深刻的感触,“我们这一代‘朝阳沟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艺术家把这部戏通过几十年不断反复打磨、修改,打造成了精品,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唱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所以这颗种子埋得非常深。”

一出优秀的戏曲剧目,不仅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还是一部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作品,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借鉴、产生启示。毫无疑问,《朝阳沟》是优秀的,也是成功的。“《朝阳沟》之所以能成功,我想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创作就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度过的。他们真正做到了和广大农民

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愿望、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待人处世,以及他们的精神,体会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勤劳、纯朴、善良、宽容的品德,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奠定了艺术创作的基础。二是,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不是照搬,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通过艺术手段创造出的作品。应该说,《朝阳沟》能够成功是和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历、信念、思路以及他们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分不开的。三是,《朝阳沟》之所以传唱60年而不衰,在受到广大观众喜欢的同时,与它的传承有很大关系。因为一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好戏没有传承,就没有流传。”盛红林继续说道。

“《朝阳沟》最初是由杨兰春编剧、导演,王基笑做的音乐设计,再加上一批老艺术家们的精心演绎,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豫剧现代戏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从题材上看,这为当下新编历史剧和传统戏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提倡现代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历史剧和传统戏,这样才能使戏曲艺术得以繁荣;而从内容上看,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英模等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实现艺术价值。”王安葵从学术的角度分析道。

3赓续传统文化

“这次展演,我们平顶山市戏剧研究中心推出的古装豫剧《薄姬》,除了饰演薄姬的演员楚淑珍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外,其他的演员都是年轻人。本着传承延续的目的,给年轻人提供平台、创造锻炼的机会,日后就是他们挑大梁的时候。”对于人才的培养,张建伟充满信心。

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有新生力量的不断加入来赓续传统文化,延绵中华文明。

戏曲的传承,不管是过去的口传身教,还是现在依然沿用的拜师学艺,抑或如今的流派继承,都是对人才培养的不同方式。对于河南豫剧团三团来说,它也有着自己的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三团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措施,‘送出去’是将优秀的青年演员送到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培训、深造,‘请进来’是邀请国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团里的演员授课带徒。”贾文龙介绍说。除此之外,他认为,戏曲应该从娃娃抓起,三团积极主动到校园去给学生演出、上课,培养他们对戏曲的感知和兴趣,让他们喜欢戏曲、热爱戏曲,参与戏曲。同时,戏曲人要在继承传统中传承戏曲、发展戏曲,还应该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有效、有意义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

青年是戏曲艺术的未来,抓住青年,戏曲艺术才能得以传承。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是2013年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同意,由河南豫剧院在全面接收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的基础上组建的,旨在培养、锻炼豫剧青年演员,推动豫剧艺术的发展。“本次展演月开始的两场演出———《尧山情》和《红梅记》就来自青年团,他们在舞台上不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已成为青年团的主力。”吕青为青年演员艺术之路的不断成熟感到自豪。

作为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者,又是一位艺术教育家的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十分有意义,“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也在积极为北京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而努力,今年已经举办了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艺术家与农村学校合作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协助10所农村学校与艺术家们建立了合作;二是我校小学生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儿童版大型豫剧《花木兰》,受到观众的赞誉。艺术从娃娃抓起,艺术教育很关键,培养艺术人才,传播传统文化,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涵有丰厚的文化意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着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它的不断上演本身就有利于传承。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的传承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是一项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持久工作。”王安葵认为。

传承戏曲艺术,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赓续。正如傅谨所说,“从传统剧目出发,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需要传承的是那些经典的传统剧目。”他认为,当前我们对经典传统剧目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完善,导致大量剧目流失,这意味着大量传统的叙事方式、舞台表达手段的流失,“家底”越来越薄,戏曲向前发展的步履会越来越慢。所以,进一步挖掘传统、修复传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有着长远意义的事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