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认知,纪录片如何开拓内容价值和产业空间 | 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观察

中国纪录片的热度不断提升,边界不断扩大,产生了很多新的作品、类型、空间。让90后、00后强烈推荐的纪录片怎么拍出来的?首届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上,8位一线纪录片人给出了答案。

8月16日至18日,首届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在山东日照举行。在为期两天的纪录片主题展映交流论坛中,包括《孔子》《如果国宝会说话》《海上丝绸之路》《日出之食》《舌尖上的中国3》《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华》以及《人生一串》等作品的主创团队纷纷亮相并分享了创作经验,从纪录片立意、创作到播出宣传等角度与在场嘉宾进行交流互动。

主旋律纪录片可以很细腻

近年来,以重大题材类作品为主的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尤其在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上不断创新。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中国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孔子》为山东进一步提升孔子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良好机遇。“在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孔子这样全球认知的符号和品牌不做成纪录片的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很大缺失。”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孔子》总导演闫东看来,相比于传统的重大题材作品,《孔子》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记忆上更厚重和深沉。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孔子》总导演闫东

《孔子》由中英双方联合摄制,采用了国际、国内不同版本的制作和传播。“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拿到西方最重要的频道和它们的黄金时间播。”

在选取故事的过程中,《孔子》紧紧抓住今天现存的能够折射出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遗产活生生的案例,其中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回家祭祖的场面,还有一些中国企业运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治理企业的例子。这些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一方面又让国际观众产生新鲜感。

“我们不希望做一个传统的宏大叙事的纪录片,更愿意通过一些微观的视角来做一个人文纪录片。”同样是主旋律题材,《海上丝绸之路》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选取了7个不同维度展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融合、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海上贸易和人文交流大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张伟

用7集展示一个宏大的主题,内容上怎么取舍?《海上丝绸之路》总导演张伟介绍,该片整体的编排是花了心思的,每一集选取不同的主题,格局由小到大,从个体上升到国家,如第2集讲了物产,第3集侧重现代贸易发展和金融的推进,第6集讲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第7集则谈到梦想的未来。“拍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拍摄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交流,也让很多老百姓了解到我们到底要干什么。”

“就是要颠覆既有认知”

我们常说,纪录片是国家相册,珍藏了一个国家血肉丰满的故事。在这本相册里,传统文化一定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纪录片要取材中华传统文化,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和更多年轻用户产生连接?

“给你5分钟,穿越8000年。”2018年1月1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播出,关注者甚众;7月24日,第二季节目如约而至,最近又成了豆瓣热门作品。

《如果国宝会说话》执行总导演张越佳

100集的体量,每集只有5分钟,在表现方式上,《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尝试了多种不同思路。《如果国宝会说话》执行总导演张越佳介绍说,节目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贴近大众,利用年轻人贴近网络、贴近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在内容、技术、理念上面进行了更新。技术上,通过微距镜头表现出文物的细节和质感,并采用动画、三维扫描、高精度扫描以及多光谱扫描等技术;新媒体端,打造“耳机影院”的概念,观众可以听到立体环绕的声音效果;叙事上,第二季以“超级连接,超越想象”为主题,更加贴近年轻人的表达,如击鼓说唱俑的“C位”等。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在互联网上“意外”走红。“创作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去专门抓住90后、00后的目光,但我相信‘我们会为同一种事情落泪’,这种情感的共性是存在的,也就有了‘打破次元壁’的可能性。”《我在故宫修文物》总导演萧寒说,创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初心就是想去关注那些深深打动人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人,也希望把他们介绍给大家认识,让大家了解他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总导演萧寒

从《丽江拉夫斯基》《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将于年内上映的《一百年,很长吗》,萧寒的初心是把有质感的生命传递给观众,“情感之于每个人,是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的力量,拍纪录片还需要愈加足够的时间”。

由“本草由何而来”的话题引申开去,《本草中华》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华本草,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本草中华》总导演孙虹说,团队一开始就要做“年轻化”的纪录片,并力图打动年轻观众。

《本草中华》总导演孙虹

从创作开始到最后,整个团队都会带着一个思索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片子,观众能从这个片子当中获得什么?孙虹总结道,片子意图做到有趣,展现有生命力的本草之美,颠覆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并记录与本草有关的人的一生。首先是寻找日常,寻找这个题材,跟人们生活,跟人们的认知有什么样的连接点;其次是颠覆日常,包括从影像上颠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用特殊的影像手段捕捉美丽的动态细节……“本草是载体和象征,要呈现的是人的故事、人的情感,才会有特殊的意义。”

“美食纪录片是想象的艺术”

吃饭的礼仪可以出现在纪录片当中吗?《舌尖上的中国3》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涉及到宗族宴、家宴,吃什么、怎么吃、跟谁吃,就很有讲究。吃的时候,好比说怎么请客、请的是谁、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定程度上是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我们做了这样的探索和冒险,也相信它可能未来就是‘非遗’。”《舌尖上的中国3》导演沙洛说,“《舌尖上的中国3》的定位就是试图想要做食物背后的人和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3》导演沙洛

美食类纪录片怎么样才能更好看?“删繁就简只有8个字,拍好影像,讲好故事。”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总监、《日出之食》总策划黄彩良说。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3》怀有拍好“大国之鲜”的雄心,那么《日出之食》和《人生一串》就关注一粥一饭里的人间烟火和一碰一饮间的老友情谊。这两部“小切口”的纪录片分别从早餐和夜宵的角度画出了钢筋混凝土的中国城市里或懵懂不知的,或嬉笑怒骂的横截面。

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总监、《日出之食》总策划黄彩良

“讲好故事,四个字,两种断句方式,是讲好故事最重要的两个内核。一是什么是好故事,二是怎么讲好故事。”黄彩良透过《日出之食》分享了好故事的三个标准,即与今天有关、传递正能量、贴近观众。“在讲好故事方面,一是有对象感和编剧思维,二是视觉优先;三是要用口语表达。”

如何去形容美食?“在美食之外还要有想象。”《人生一串》制片人、分集导演、撰稿人张岳明提出,“美食节目里的感受是主观的,你说它好吃,好吃在哪,科学解释不了,更多是艺术的想象。”

《人生一串》制片人、分集导演、撰稿人张岳明

“味道之外,都是人情。”不同地域,饮食风格也大为不同,“就着烟子能喝两小时”这是东北的饮食文化。《人生一串》的诸多文案朗朗上口,“在白衣飘飘的少年时代,手里必须要有一根肉串” “大绿棒子小烧烤,一世兄弟跑不了”……《人生一串》记录了烧烤摊食客不少“豪言壮语”,也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口味的烧烤摊文化。张岳明表示,片子里,很多食物构成了“视觉与味觉的严重错位”,给予食客一种特别的爽度。

节展搭桥,助力纪录片跨界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整个纪录片行业和产业在快速发展。其中,纪录片节展和交流活动等在文化和产业间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跨界理念生根落地,为纪录片展映、交流、发展提供了开放、包容的平台。在各个维度的“跨界”中,纪录片行业不断扩大平台力量,走向产业化发展。

首届金贝壳国际纪录片周为期三天,活动尝试搭建起纪录片展映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平台,将日照建设成为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日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杜庆森说,相信日照市今后的文化发展会面临新的春天,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纪录片走向大产业时代的路上,跨界融合并非简单的平台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纪录片行业节展为纪录片跨界提供了高效、快速、便捷的专业支持。活动上,中国微纪录创作基地和日照世界影旅小镇揭牌启动,纪录片周发起方齐鲁影业将联合多家投资机构发起5000万的纪录片投资基金,这是国内首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纪录片专项投资基金。

“我们在日照这样一个最接近太阳的地方,谈论一件未来的事业,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这些年,中国纪录片的热度不断提升,边界不断扩大,产生了很多新的作品、类型、空间,“特别希望各个有实力、有创意的地方机构加入进来,实体性地开拓纪录片的产业空间,拓宽文化内涵,凸显美学创意”。

作者:夏晓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