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车到复兴号,火车上留下的是中国人的人生百态

最近一条关于高铁通车香港的新闻让许多人兴奋起来。

直达、不用坐飞机等字眼让人不禁感慨处在这个时代有多么幸运,然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绿皮车刚刚走进人们生活的时候,谁又能想到80到100千米每小时的车速在几十年后就翻了又翻。

绿皮车,在百度里面检索,会给出这样的解释:草原绿色外表,中国铁路客车当中绿色涂装配黄条色带,无集中供电空调装置的火车的俗称。「绿皮车」在中国客车空调化和中国铁路大提速之前,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标准外形。

▲通辽-集宁 1998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关于为什么是绿色的外皮,有这样两种解释。

一是因为刚建国的时候,我国的工业系统基本都模仿前苏联的来,由于前苏联那个年代的火车都是绿色外皮,我国在选择火车外壳颜色的时候也紧跟前苏联的脚步。

另外一个原因是,那个年代的人对绿色这种颜色有一种特殊情结,由于绿色在战争年代象征着一种力量,军绿色的外壳符合进入和平年代的大多数人们的期望。

▲三棵树站 1978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绿皮车逐渐由构造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到21世纪初,除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春运临客中保留部分绿皮车运行外,干线上的绿皮车已被速度更快条件更好的红皮车所取代。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和谐号复兴号的不断提速,绿皮车正大批量的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在绿皮车刚出现的年代,虽然它和后来出现的红皮车、蓝皮车、白皮车相比条件都要差上许多,却是中国铁路里的客运主力军。

在那个时候的官方语境里,绿皮车除了是中国人出行的唯一工具,也代表着当时工业时代社会改革的一种力量和希望。

▲铁路半军事化 1978年 哈尔滨(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当年的小学课本和政治宣传画甚至是电影作品里,绿皮火车往往成为一种象征,例如蒸汽火车上的司炉工挥汗如雨地往锅炉里填煤,一时间成为了当时劳模的经典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过去老版五块钱人民币上也能看到。还有火车司机打开车门手搭凉棚望远眺望,这也是当时工业力量的象征。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火车跑得快,全仗车头带。」当时有一个运动品牌就叫「火车头」,现如今铁路系统的体育协会还叫做「火车头协会」,可见,绿皮车的地位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

除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种象征,火车也像一个浓缩的中国社会,天南地北的人们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鸿儒」亦或「白丁」此刻都不过是火车上的过客。晃晃悠悠的车厢轰隆隆的声响,是旅途,是归途,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殊途同归。萍水相逢的旅人,给彼此讲完一个故事,从此再不相见。

▲哈尔滨站 1994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拍摄了《火车上的中国人》的摄影师王福春对此更有体会,「火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中国人的临时大家庭。四面八方的乘客聚在一起,相互一交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成为好朋友了,人们没有防范意识,有烟同抽、有酒同喝,打扑克下象棋缺人了,召之即来,这是一种感情。」

▲北京-沈阳 1994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北京-哈尔滨 2007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绿皮车上打几盘麻将,绝对是再轻松不过的消遣了。面对面的座位设计,无形中拉近了陌生人的距离,起初的尴尬在24小时无聊漫长的旅程之后也会变得热络。然而生在高铁时代的孩子们,坐着座位朝向一致时速300km/h的火车,再难体会绿皮车时代那种面对面的「尴尬」与「惊喜」,有的只是脸谱一般将众人隔绝在外的自我。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能够坐上「放像车厢」在那个年代也是幸事一件。厚厚的显像管屏幕外面不知是多少人的热切期盼,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有了那个「大脑袋」,这趟旅途的时间至少能缩短一半吧!现如今这个人人都是「低头族」的时代,或许无法体会那时候每一次抬头机会的珍贵。

▲沈阳-大连1994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北京-潍坊 2016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那个智能手机还不普及的年代,大哥大是既拉风又实用的存在。那个时候对着一件大部头说话一定是件新奇的事,如今的人们却早已适应在众目睽睽之下拿着自拍杆自拍。火车在提速,人民的生活似乎更要超前。

▲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北京-哈尔滨 2006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绿皮火车也曾是恋爱的温床。狭窄的小床成了贴紧彼此的正当理由,不顾众人的目光也要依恋地望着自己的恋人,爱情在同一块毛毯里升温,下了火车是分手还是继续同路谁都不得而知,但曾同睡一辆火车的温情却是那么真实。小小的一方天地,是许多人爱的见证。

▲武汉-长沙 1995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哈尔滨-上海 1991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在绿皮火车上,你一定也见过各种睡姿的人。无论是买不起卧铺票而选择坐硬座的工人,还是被大人放在竹筐里的小孩子,或是睡在担架上的少年。在火车上,似乎每个人都能想方设法围出自己的一块地,即使是蜷缩着身体,也想有个安睡之处。疲惫的神情里,诉说着对目的地的渴望。

▲齐齐哈尔-北京 1995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北京-乌鲁木齐 1993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广州-成都 1996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绿皮火车比起现如今的高铁似乎更多了些随意和即兴。刮胡子的,吃泡面的,拉二胡的,化妆的......每个人都在摇晃的车厢里拿出自己的「绝活」,像是已经上场了百次的老手,稳中求胜。或许他们马上就要下车去见自己的爱人,或是要参加一个比赛,再或许,他们只是为自己寂寞的旅途找一些事情做。总之,在火车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哈尔滨-吉林 1998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古莲 1992年(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绿皮火车上你还能看到当年的「时尚」,无论是当时因为泰坦尼克号在中国被人熟知的「小李子」还是流行歌王迈克杰克逊,火车上的中国人民穿着时下的流行物走向了祖国各地。流行文化人物头像的上身仿佛让人看到曾经的时尚轨迹,也看到了渐渐萌芽的本土服装市场。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动车化、高铁化已经成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趋势,」上海铁路局一位人士说,「不仅是绿皮车,以后可能连空调列车也会消失了。」

现如今在高铁上也能听到以往绿皮车里熟悉的叫卖,「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不变的对联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卖的还是那几样,价格却上涨了不少,嗓音还是那么嘹亮,却早已不是记忆里那个声音。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火车记录着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悲欢离合。我们不怀念拥挤的车厢、需要排队的热开水、脏兮兮的厕所,但我们留恋每一次旅途的偶遇、开怀的大笑和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悸动。

回不去的绿皮车,找不回的人生过往,都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罢了!

文 | 鹿一百@知中ZHICHINA

图片 |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C O N T A C T

沈石蒂照相馆与两万张相片,连接着穿越80年的老上海集体回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