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杀鱼”保送清华?松江二中全国竞赛金牌得主告诉你真相

摘要:因为一条鲫鱼,让今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举行的“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收获了比往年成指数增长的关注度。

这几天,网络盛传“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赛前50名的高中生,因成功“杀鱼”,获得清华北大等顶级名校的保送资格。因为一条鲫鱼,让今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举行的“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收获了比往年成指数增长的关注度。

上海松江二中一举摘得一金、三铜4块奖牌,也是今年上海唯一有学生冲入生物国家集训队的学校。会杀鲫鱼的学生,倍受清华北大青睐,这是真的吗?上海今年唯一金牌得主、松江二中即将升入高二的崔逸丰同学说,“剖一条鱼就能保送清华北大”,是不了解学生“剖鱼”所涉及的知识面和实验操作要求而做出的片面判断,说法太不靠谱了。

不同菜场厨房,竞赛剖鱼“科技含量”高

在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有一个环节是动物学实验,要求在现场解剖一条鲫鱼,并且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在业内人士看来,竞赛中解剖鲫鱼,其剖鱼的“科技含量”,和菜市场、厨房剖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据业内人士说,生命科学是实验性自然科学,动手能力是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实验考试中,学生必须像“外科医生”一样,不仅对鱼类骨骼、位置、形态“胸有成竹”,同时要有“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

此次竞赛中解剖鲫鱼,要求分离鲫鱼的5块骨骼,包括肩带、腰带、肋骨及两个指定鳃弓。动物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从水生动物进化到四足动物,鱼类的腰带和肩带骨骼,都是非常重要的结构。鲫鱼骨骼较脆弱细小,也与大量肌肉等其他组织粘连在一块。如果学生对脊椎动物骨骼没有充分了解掌握,分离难度很高。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分笔试和实验两部分。鲫鱼解剖是动物实验中的一项,而动物实验是实验考试的一项,鲫鱼实验题所占的分值连10%都不到。

重在学“生物学科”,非应付“生物竞赛”

今年,崔逸丰收获金牌,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生物国家集训队的选手,并与清华大学现场签约,成为生物科学专业2020年保送生候选人。同校的高一学生任育霄、高二学生朱杰凯、张子涵,荣获铜牌。

崔逸丰说,解剖关键在于平常心。只有用心观察,仔细解剖,题目不会太难,分数也不会太低。他坦言,作为一名来自上海的生物竞赛学生,走出上海才发现高手如林。“我的优势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平时重在学习‘生物学科’这门学科,而不是去应付‘生物竞赛’这个比赛。”崔逸丰认为,自己不会拘泥于考纲,会读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发育生物学》等冷门教材。走出上海,见识了很多,也意识到自己要走的路很长。

在指导老师许耀看来,崔逸丰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生命科学的执着喜爱,以及为之全力付出。刚踏进高中校门时,他就想清楚了自己将来的人生规划,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

兴趣浓厚立志科研,主动“觅食”探究

我国设有数学、物理、信息学、生物、化学等5类学科竞赛,其中,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作为实验自然学科,除了笔试之外,还有实验考试。参加竞赛的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要能动手,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更强,同时竞赛非常耗费脑力、体力,对学生体能、身体素质要求更高。因为竞赛“含金量”极高,成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近三年,松江二中成为生物竞赛圈聚焦的“黑马”,连续两年领跑上海赛区。今年5月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上海赛区中,松江二中5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9人,二等奖25人,三等奖19人,在上海所有参赛学校中名列前茅。一等奖中前8名进入市队,代表上海赛区参加全国赛,其中,第一、第二名均来自松江二中。

一所学校缘何4人入选全国赛,一举夺得4块奖牌?在许耀看来,学校有着一批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就已经立志终身从事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总能自觉地利用各种课余时间主动“觅食”,从多种渠道探求生命科学知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是巨大的。

而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尽可能为学有余力、希望在某个领域深入探索的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比如:开设各种生物学科社团,为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课外拓展土壤。他期待,今后能涌现出更多像崔逸丰这样的同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