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界的“局外人”脱去伪装,传承数亿年的基因记忆

鲍鱼身上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它吞下的每口食物都能在壳上留下印记:小时候吃硅藻,壳上便填满暗红色;长大些吃海带,便向外长出墨绿的色带;若是再喂上一段时间的江蓠,新长出的壳又成为了暗红色。

并且,即使是很久以后,原来的那些印记也不会被抹去。鲍鱼似乎在用壳色描绘记忆。

伴随着食物的变化,普通鲍鱼往往长着墨绿与暗红相间的纹路。食物对鲍鱼壳色具有绝对的影响力,这是贝类研究者们的共识。

直到1986年。

那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养殖鲍鱼,一些育苗场零星地发现了橙色壳的个体,但因为数量太少,始终没有引起注意。直到6年后,一批数量可观的橙壳鲍鱼横空出世,才使得人们的目光得以驻留。

又过了12年,日本东京。

研究人员在打理一个鲍鱼家系桶时,惊奇地发现了几只极其显眼的亮蓝色壳鲍鱼。它们是如此与众不同,无时无刻。即使处在同一个环境,吃着相同的食物,它们也没有像其他同类一样长出墨绿或暗红的色彩,而是始终披着亮蓝的外衣,逐渐长大。

人们才意识到,原来鲍鱼的壳色不只是食物的傀儡,它一直受到基因的调控。

09年的研究中发现,使鲍鱼壳呈现墨绿色、橙色、亮蓝色的基因,位于同一个基因位点。换句话说,上天在创造鲍鱼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它这三种可能性,甚至更多。但那些极少数,它们默默抗争了数亿年,却只能浸没在庞大的基因湍流中。

在人类眼中,壳色鲜艳的鲍鱼美丽而珍贵,如同瑰宝。但对于它们自身而言,拥有一身异常体色,代价也许是生命。因为保持壳色与食物颜色一致,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鲍鱼一招聪明的伪装术。

野外环境下,鲍鱼潜伏在茂密的海藻中,与食物相近的体色加上粗糙的外壳使你甚至很难分辨面前的,是一只鲍鱼还是一块石头,这是鲍鱼避免被天敌捕食的重要机制。

但那些偶发出现的突变个体,注定无法受到这一机制的保护。

唱着52HZ歌声的鲸鱼,身披黄金甲的鳄鱼,洁白如雪的狮子……还有,今天的主角——亮蓝色的鲍鱼。这些族群中的异类,它们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它们至少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造物主的使者。

纪录片《Africa’sOutsider》(非洲的外来使者)中提及了一个非洲传说:在很久以前,造物者将动物放入人间后,动物的种类多到难以想象。动物一多,难免攀比,每个物种都认为自己最美,并且相互嘲笑其他物种的样貌。糟糕的是,最后它们竟都对自己的样貌不满了起来。看着它们抱怨,造物主生气了,因此他专门设计了一些与其他同类颜色都不一样的动物,作为他神圣的“使者”。他让其他动物观察“使者”们如何在异常体色下挣扎求生,以此警示众生。

回过头来想想,这部纪录片的名字似乎有另一层含义:“outsider”既可以翻译成“外来者”,又可以翻译成“局外人”。似乎是在无奈地阐明,这场生存斗争中它们获胜的可能。

但即使是这样,这些独特的基因依旧不断伴随着新生儿出现,或是镌刻在某个普通个体的基因密码中,从未真正离开过。

或许不久后,人们在打理家系桶时甚至会碰上鲜红色的鲍鱼,它会如绽开的火花。

带着无辜,带着坏笑。

LiuX,WuF,ZhaoH,etal.ANovelShellColorVariantofthePacificAbaloneHaliotisDiscusHannaiInoSubjecttoGeneticControlandDietaryInfluence[J].JournalofShellfishResearch,2009,28(2):419-424.

——————————

上述提及的鲍鱼种类均为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目前我国市场上售卖的绝大多数鲍鱼均为此种。

——————————

关于上述09年研究的一点补充:

研究表明,墨绿色(G)呈显性,橙色(o)显隐性,亮蓝色(b)又相对更呈隐性。

依照孟德尔定律,o/b×G/b的亲本组合杂交后,应该能得到G:O:B=2:1:1的数量比例,然而实验结果却显示为G:O:B=146:239:65,只有一个推论能说明这个现象:G等位基因与隐性有害基因连锁引起的分离扭曲所致。

图A:橙色壳亲本,理论基因型为o/b

图B:普通壳亲本,理论基因型为G/b

图C:两个亲本杂交的子代,有橙色壳个体、普通壳个体、亮蓝色壳个体

图D与图E:橙色壳个体与普通壳个体喂食不同种饵料后的壳色对比

作者:berlika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