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仅可读,还可以照做

祝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25岁生日的最好礼物,莫过于由主持人秦畅主编的《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出版。

这本书,是一条极其珍贵的项链,由25颗大白圆润、晶莹剔透的珍珠串联而成。每一颗珍珠,有主持人提问、当事人讲述和社会学教授点评组成。

书名有“绣花针”一词,足以表明解决这些城市治理难题所花的功夫之深。读一读本书的名目,无一不令人怦然心动:老公房装电梯、群租、带着“感情”拆违、阿大葱油饼出路、垃圾分类、共享单车管理、小区停车难等,涉及衣食住行用。读者也许要问:这些一听名字就要皱起眉头的问题,靠《市民与社会》主持人一只嘴,解决得了吗?且看事实。25篇社会共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如何磨法?有了这个沟通政情民意的平台,各种观点建议交流碰撞,通过市民与政府、社会的合力,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因此,书中许多成功经验有普世的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可读可听,而且可以照做,25篇社会共治经验有复制的可能性。最近,秦畅已将此书的25个案例,先制成10堂公开课,余者逐步完成。这10堂公开课,可到基层为社区工作者面对面地授课。他们听了课,可以从容地活学活用,引领更多的建设者同行。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选取的这些经典热议案例,是从25年来 600多个社会治理的题目中挑选出来的,含金量很高。这是一本社会学的活教材。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学问,也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学问。社会学不仅是关在课堂里研究的学问。社会学要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研究,请各种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人士当先生。本书的作者,即书里25个案例的讲述人,都是极具使命和情怀的社会工作者,他们面对难题,尽最大努力迎难而上。他们有市民,也有政府管理者、企业家、专家。他们和为本书作序的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一样,都是大学社会学系当之无愧的教授。他们的讲述,用生动的语言,撑起一片又一片智慧的空间,取得了各种出奇制胜的奇迹,我被他们的创造性的努力所折服。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为读者找出了一把又一把钥匙,帮助他们打开一个又一个阿里巴巴山洞的大门。走进去,里面别有洞天。螺丝壳里做道场,热闹非凡。这本书与这个栏目本身,也是上海市民集中参与、共同治理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书出版不到三个月,已重印三次,足见这本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绣花针”所用的绣花功夫,其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令人惊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难在一个“细”字;精准化,难在一个“准”字。这两个字,正是本书总结的经验特色所在。我们且来看一看“绣花功夫”是如何了得?在25枚“绣花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老公房加装电梯。这个话题,据悉,《市民与社会》前后讨论了10年。开始,秦畅把这个动议在节目组提出,听到一片反对声:不可能!正因为其难,更要试着去做。事非经过不知难。老大难,知难后,才有可能转化为易。仙霞街道仙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家生的一席谈,介绍了他们成功安装电梯的经验,值得一读。如果把这套有共建才有共享的经验,提炼成一套工作模式,推广全市,将能大大推进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的前行速度。阿大葱油饼,从普通市民到国家总理,都给予关注。“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法规不负卿”。两者如何兼而有之?如何易地再生,听一听黄浦区市场管理局局长的说法,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双全法,想出来了,而且实施,阿大葱油饼得以继续开店营业。

读《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又使我联想到一个新闻学究竟有没有学问的问题。有人说,新闻学无学。这是一种对新闻学的偏见。新闻是有学的。新闻学,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是新闻记者采访实践的经验总结。《市民与社会》这档25岁的“长寿”节目,既可做社会学的鲜活教材,也可以成为大学新闻系的经典教材。建议做新闻工作的朋友,如有机会,细读这本书,肯定会取得有益的营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