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院士谈丨周世宁寄语青年,为啥一直强调“要吃苦”?

8月28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宁举行。在表彰奖励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大会也邀请了各领域专家学者。在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这些取得诸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学者们,分享了哪些宝贵经验?又给了青年人哪些启示?跟着荔枝新闻记者一起来聆听!

人物介绍:

周世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在瓦斯灾害严重的矿井中从事瓦斯防治工程,为减少瓦斯灾害做出了重大贡献。

选择瓦斯防治,源于下矿时的触动……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据国家自然资源部2017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煤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有606.8亿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2%,石油占18.3%,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19.7%。

庞大的煤炭市场,离不开“开采”这个环节。瓦斯,有煤矿“头号杀手”之称,当含量达到5%~16%时遇火会引起爆炸。防治瓦斯,成为煤矿安全的重中之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是中国煤矿瓦斯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在谈到如何实现创新时,周院士结合自身经验强调,年轻人要打好基础知识,学会转变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有强烈的驱动创新的愿望。

周世宁院士告诉记者,早年求学生活困难,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有国家补助”。但是后来他一头扎进煤矿瓦斯领域,则是因为下矿时的触动。

“最开始下矿什么都不懂,煤矿下面黑乎乎的,一旁完全不认识的工人提醒我:不要站在掉石头的地方很危险。还说,你要干活就跟着我,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矿工的善举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瓦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是个很大的威胁,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中国矿井瓦斯防治世界第一,离不开“吃苦”精神

“和国外露天开采环境不同,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靠地下开采,所以中国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完全依靠自主创新。”作为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周世宁院士自信地说,中国是煤炭能源大国,中国的矿井瓦斯防治水平世界第一。“十几年前,中国的矿井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很多,每年大约有2000多人,但现在这一事故率远远下降。”

在瓦斯参数测量、瓦斯流动等研究中,中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周世宁院士说,“离不开国家对矿井瓦斯防治的重视,也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肯下矿、肯吃苦、肯钻研

在一头扎进了矿井瓦斯防治后,周世宁院士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先后到全国各地煤矿,一次次下矿,围绕瓦斯的流动、扩散等参数进行了一系列调查。1963年,他首先提出影响煤层原始瓦斯含量的八项地质因素,成为瓦斯地质科学的基础;发明的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装置,结束了全世界因漏气测定瓦斯压力不准的历史。

研究环境的特殊性让周院士在谈到实现科研创新时,尤为强调年轻人要有“吃苦”精神。他说,瓦斯研究需要下矿进行实地考察,“现在一些年轻学生不愿意吃苦,宁愿不学这个专业,也不愿意下矿”。谈到这里,他在表达无奈的同时也号召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敢于创新。

江苏优势:人文荟萃 ,要充分利用人才智力资源

培养创新人才,除了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采访中周院士说:“创新,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有一定风险,要多鼓励年轻人,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奇思妙想。”作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他也结合江苏实际,分享了自己对建设创新强省的看法。

在他看来,虽然江苏自然资源不足,但是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江苏籍院士数量更是排在全国各省份前列。“解放前咱们江苏人就有意识:家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周院士认为,未来江苏要继续发挥优势,充分利用人才智力资源,“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急不得,毕竟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

周院士也同时提到,目前江苏人才流失比较多。由此,需要政府拿出更多资金鼓励优秀学生,提高奖学金数量、名额,同时壮大优秀教师队伍。“要大力鼓励年轻人爱国家,爱家乡,爱专业。”

“现在是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不去奋斗。搞科研发明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努力思考,努力为国争光,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周院士勉励道。(记者/向莲君 设计/祁雅婕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