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英语教师会成为腾讯的心腹大患么?

2013年,一个曾经做过英语教师的人推出一个叫来往的app挑战微信,2018年又一个曾经做过英语教师的人推出了子弹短信挑战微信。前者没有成功,后者呢?

几乎可以想象出腾讯总部目前的场景,多年前”3q”大战时的紧迫感又回来了,在逼走360、微博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微信都处于风调雨顺的平台期。直到老罗罗永浩的“子弹短信”拔地而起。。。

对于腾讯来说,罗永浩是一个高度危险的“晃船者“,其最大优点不是“难缠”,是“非常难缠”

罗永浩是一个非常精明且难缠的人。这里所说的难缠其实就是哈维尔说的那种近乎执拗的理想主义者。比如做手机。在中国做手机是非常不易的,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些年将近20多个曾显赫一时的品牌销声匿迹,既有西门子、爱立信、阿尔卡特、三菱、飞利浦、nec等国外大牛,更有夏新、科健、迪比特等众多国内实力厂家。所以对于罗永浩这样一无政策背景、二无行业背景,三无资金实力的三无创业人员而言,能凭借一份执念从2012年坚持到现在没死掉,还能时不时折腾出一些动静就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相信这也是业界共识。

回到子弹短信,和做手机一样,无论资金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乃至政策空间,罗永浩要挑战微信这样一个行业巨无霸的难度要比七年前小米挑战苹果的难度大N倍。很多有实力有背景的挑战者纷纷知难而退就是因为胜算概率实在太小太小。是否昙花一现尚需观察,但直觉上罗永浩此次挑战并非完全没戏。理论上其有利条件有三:一是比起做手机,操盘子弹短信这类纯应用可能和罗永浩本人契合度更高。因为硬件通常是硬邦邦的刚性标准,玩不出什么花样,而到了应用级产品就海阔天空了,分分钟都能变出个魔术来。二是微信和用户之间面临着七年之痒,这一点是最关键。当年另一位曾经的英语教师挑战微信失败是因为恰逢微信如日中天,和用户关系更是新婚燕尔。现在则完全不同,在赶走360后微信的发展似乎陷入了赢家诅咒,一直守成有余而创新速度和节奏明显过慢,和用户关系的裂痕在加大。三是有竞争关系、被腾讯挤的几乎喘不过气的同行们都会暗中下注,而且是超大注。所以结论就是:对于风格偏向保守、注重逻辑的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来说,不走寻常路的罗永浩是一个高度危险的“晃船者”,因为其的最大优点不是“难缠”,是“非常难缠”。

“子弹短信”的爆红可能意味着腾讯最担心的事情已经发生:像当初PC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的QQ一样,微信也面临着一个从移动互联到人工智能时代的重大关口,而且看起来微信的产品更新节奏和用户实际需求出现了明显的背离现象。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曾经预言过,无论哪个行业,未来几年内如果不尽早为自己的业务流程引入“AI”思维方式,就很容易落伍或者被时代抛弃。对于微信而言尤其如此,如果继续陶醉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王者光环里固步自封,很有可能被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抛弃。这绝非危言耸听。

笔者认为,和移动互联时代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的即时通讯工具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从大众通用型通讯工具到私有专享型转变。针对

用户的工作性质(比如律师、厨师、计算机等专业人士)、个性特征、使用习惯、消费需求等开发出足以覆盖个体特征的智能模块自由组合。实现从千篇一律的大众通用型应用向能够满足消费特性的私有专享型工具转变。

第二,从人际交流工具到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物

与物之间的个人信息助理型转变。随着更多类型互联互通的到来,单纯的人际交流已经不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第三,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的转变。被动型就是需要用户

主动使用关键词来触发信息流动,主动就是通过用户画像和关键词库,每天主动搜索相关信息推介给用户。当然上述表述只是一种方法论,具体形式还需要逻辑推演和论证。但无论如何微信应尽快实现从“即时交流工具--链接特定关系人”向“私人智能信息助理和链接万物”的角色转变,以更好地引领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需求。

像虚竹和尚一样,罗永浩和他的子弹短信误打误撞闯进了数字化浪潮的核心地带。因为无论BAT也好,BATJ也好,甚至BATJM也好,人工智能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最终都要像万流汇海那样“入网”,而这个“网”看起来很有可能就是类似于微信(并非腾讯独有)一样为”第一入海口”的、以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为载体的“个人智能信息终端”。

互联网不但在传统行业攻城略地,对其宿体——互联网企业自身颠覆起来下手更狠,摩尔定律、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中国互联网第一家公司瀛海威就倒在了爆发前夜。但这挡不住更多的勇敢者迎风搏击,从一个个PPT起步,怀揣梦想背着厚厚笔记本电脑四处奔走融资的年轻人们通过奋斗幸运地变成了今天的独角兽,其中百度侧重搜索,阿里侧重商业,腾讯侧重社交。

人工智能时代这种颠覆仍将继续,起初有可能是“自我循环生态圈”排他性竞争模式。每家企业都围绕“发现(定位)供需、优化(匹配)供需、分发供需、交易供需”四大环节调配自己的产品矩阵,形成一个闭合生态圈。但最终无论BAT也好,BATJ也好,甚至BATJM也好,人工智能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要像万流汇海那样“入网”,这个“网”看起来很有可能就是类似于微信(并非腾讯独有)这样的“第一入海口”,其余的将逐渐节点化、工具化。这个入海口类似于windows或ios、安卓之类的操作系统,承担着“唤醒万物、链接万物”的、类似于智能手表之类的可穿戴“个人人工智能终端”,并通过智能化交换实现所有人供需匹配最优、效率最高的结果。

可以预言的是随着中国汇率改革的推进,一个高度开放、技术精进的全球一体化互联网融合进程不可避免地到来,它也意味着以互联网为纽带的全球一体化资源配置时代的到来。所以国内互联网企业仍有必要抱团出击,感受一下全要素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