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每月1200元伙食费, 高不成还是低不就?

近日,一位浙江母亲的求助帖引发网友关注,她表示,女儿在杭州读大学,她每月给1200元伙食费,购物的费用另计,但读大学的女儿嫌少。她想问,1200元生活费少吗?一个月给多少合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家碧玉的杭州市,也算得上居大不易了。在“南方财富网”报道的2016年中国消费指数最高的20个城市中,杭州市的排名第6位。义乌作为全国小商品城的发源地,在物价上显然相差一截。生活在义乌的妈妈,为何给在杭州上大学的孩子1200元的生活费,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位浙江母亲的求助帖,引发了网络争议

一是参照义乌当地的标准。以在家吃饭前提,一个人一天40元的生活费并不算低,比如一个家庭有四个人,所有生活费起来共计160元,一个月也有4800元钱。在寻常家庭中,这样的标准完全可以满足整个家庭的生活需要。

二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无论是知乎论答中,还是网络贴文中,杭州市一名单身狗的最低开销大约在1000元左右,其构成主要是早餐3元(豆浆+包子);午饭:10元(盒饭);晚饭:10元(还是盒饭);出行乘坐公交车费最低标准2元,合计:(3+10+10+2)*30=750元/月。母亲作为家庭财务的主要掌控者,对生活费的支出极为敏感,并从日常经验中得出了结论。

三是对学生消费的习惯思维。大学生在上学期间,一般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无论是外部的宣传,还是实际的情况,大学食堂的就餐价格相对于外部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大学食堂没有租金,没有餐盒的费用,甚至没有水电钱,还享受着一定的财政补贴,自然在价格上就相对低廉。网络上曾流传厦门大学一直实施“大众菜肴”制度,价格便宜得令人惊讶,包括从未断供的“五毛钱贴心菜”。

四是试探性的给出一个标准。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正是对当地行情的不甚了解,才使得母亲在给女儿进行生活费预算时,有一点试探的况味。1200元究竟是多还是少,作为家长的母亲无法判断,发网帖求助也是广泛听取意见,最终形成一致意见的选项。

在“南方财富网”报道的2016年中国消费指数最高的20个城市中,杭州市的排名第6位

此前麦可思研究院曾公布一份"大学生消费理财观"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开销为1212元(不含学费、家庭与学校间往返交通费)。我很怀疑,义乌这位母亲给女儿确定1200元的生活费标准时,参照了这个调查报告。不过,平均数忽略了地域之间的差异,一线的北广上深和二三线城市之间,在物价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1200元在二三线城市可能相对宽裕,在北广上深等大城市则捉襟见肘。1200元意味着每天只有40元的生活支出标准,若是几个人聚会或者谈恋爱,连吃一次肯德基都不够。

作为大学生,当然不能捏着40元的支出标准顿顿吃食堂,偶尔还想打个牙祭或者聚个餐,要是恋爱了还得吃个情侣套餐,不抢着付款也得AA分摊,稍不留神就会超过预算,早早就成为“月光族”。当前校园贷汹涌而来,尽管裸贷和非法收款已造成了诸多自杀或者逃债案例,然而跟进者如同飞蛾扑火而前赴后继,除了跟攀比心态下的盲目消费外,也跟部分家庭的费用预算相对偏低,无法满足正常的消费需求有关系。

大学食堂公布的菜价,是绝对的便宜啊。

换成另一种场景,每月1200的生活费标准,又会成为一笔沉重的家庭负担。中央颁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 92% 。在精准脱贫的“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中,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测算,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一个三口之家的纯收入在12000元左右,连一个大学生每月1200元的生活费都无法保障。要知道这还只是三年后的收入标准,还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在内。贫困大学生连学费都得靠贷款解决,家里早就欠了一屁股的债,生活费也就只能象征性的给一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2009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高明村的贫穷大学生邓毅怀揣500元去读大学,省吃俭用坚持了80天。前不久,成都师范学院大三学生汤丽莎的父亲曝料,自己的女儿为了资助三名贫困学生,除先后做擦皮鞋、卖废纸、发传单、做助教等十多份兼职,每月省吃俭用花费不到200元的生活费。200元与1200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要饿死我吗”的对怼则略显矫情。

网络上曾流传厦门大学一直实施“大众菜肴”制度,价格便宜得令人惊讶,包括从未断供的“五毛钱贴心菜”。

加上大学生攀比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高消费就成了一种社会流弊。10G女大学生“裸条”照片视频的流出后,“吃土少女”作为高消费的代名词应运而生,2016年5月20日,阿里巴巴“全球品质生活尊享日”,来自北京的一名大一女生,据她说过去一年在淘宝消费额达100万,“主要用于购买让我美的东西,包括美妆、服装、首饰、奢侈品等。”就像人生的小目标一样,一个贫困户一年在填饱肚皮之余,能有一点节余就心满意足,前首富王健林的小目标则是先赚一个亿。你若是王思聪,就别学邓毅怀或汤丽莎。当然,你若有王思聪的家境,却有着邓毅怀或汤丽莎式的节俭,那真算得上高风亮节,个性鲜明了。

究竟应给读大学的孩子每月多少生活费,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除了家庭的承受力、平均消费水平和当地物价标准等综合因素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供需双方的意愿,以及由此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供给方说,我给你每月1200元生活,其他单项列支,据实报销。需求方说,你这个标准有点偏低,没有考虑到例外或者其他情况,应当加点。家长问,那你说多少合适,给我算一个明细账来。孩子说,你看我每天40元的标准,吃饭肯定没有问题,不过我总得每月聚会2次,万一恋爱了还得请男(女)朋友吃饭10次,每次就算50元的标准,也得追加600元,况且50元明显不够,最少也得计划100元,再加上朋友生日或者搞个派对什么的,一口价你给追加个1500元得了,每月给个2700元,超支再多也我不会向您开口。

如题:大学生高消费,有人年花百万网购

当年我就是跟父亲在饭桌上这么商议的——父亲说:我每月给你二百元钱吧!我到学校进行了调查,你每天的生活费在5元钱,另外购点洗衣粉、洗发水的,50元也足够了,加上你每月有48元的奖学金,应当还是比较宽裕的。我回应道:您每月给我一百五十元吧,奖学金足够我零用了,实在不行还可以勤工俭学。当初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没有想到后来会有很多的其他例外开支,比如缴纳班费、助学捐款、考取各种资格证的费用,还有参加自学考试获取文凭的成本投入,为了解决此等资金缺口,我除了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抠钱,就是到学校食堂打工获得每天吃免费餐的机会。把一分钱掰成两分用,让我获得了“铁鸡公”的美名,虽然我年轻时长得特别帅气,文章也写得不错,颇有“文人骚客”的风范,却因为用度节省而难有文人风流,谈恋爱也都常以失败告终,在最不该成为大龄青年的年代,成了最坚挺的“圣斗士”。

即便我吃了节俭而不奢侈的亏,但在教育孩子上依然延续着自有的风格,并没有恶意补偿的意思。每次孩子问我要钱时,我都先要问他要钱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多钱。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父子之间也要算明白账,让孩子在用钱时不糊涂,知道挣钱不易,有钱也不能乱花,同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义乌这位母亲无法掌控标准,不能和孩子形成一致意见,不仅仅是双方交流出现了障碍,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尤其是财商教育出现了问题。彼此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自然难以达成具有默契的共识。

贫困大学生,他们没有议价的权利,也没有争取更多生活费的资本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明末清初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的名句,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参照。越是物质丰裕越应懂得“来之不易”,越需要铭记“物力维艰”。若懂节俭并有节度,1200也会略有节余,反之10000元也会入不敷出。1200元奢侈抑或节俭,其实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议题在于,你能否将心比心进行换位思考,综合各种因素去共同讨论出双方都认同的结果。因为,你是消费者,也是供给者,你是末端,亦是始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