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定南县乡村教师冯汉平三十九年红烛情

有梦者激情在

——记定南县乡村教师冯汉平三十九年红烛情

近日,冯汉平在办公室指导二年级的学生认字。

39年来,他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路;39年来,他想得最多的事,是不能耽搁学生;39年来,他坚守乡村,把希望种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他就是曾获评赣州市“最美乡村教师”的定南县鹅公镇白沙小学校长冯汉平。日前,笔者采访了这位“最美乡村教师”,感受他39年来对乡村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17年“民师”生涯

冯汉平生于1961年7月,是定南县鹅公镇早禾村人。1978年,冯汉平高考失利,以一分半之差无缘大学。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偏僻的山村小学很难留住老师,在老村党支部书记的强烈建议下,冯汉平决定留在早禾村当一名民办教师。

1979年3月,作为山村里唯一的“秀才”,18岁的冯汉平背着铺盖卷,走进早禾小学,开始了他长达39年的执教生涯。当时的早禾小学是典型的“三不通”学校:不通车、不通水、不通电,教室是校园里仅有的3间破烂不堪的泥瓦房。每逢下雨,便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学生上课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搬来挪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当冯汉平第一次走上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冯汉平清楚地记得,当时全校共有3个年级18名学生,他一个人“承包”了全部课程。起初,他也曾手忙脚乱,但他不胆怯、不气馁,一次次地摸索、总结、试验:教学内容如何穿插?课堂动静如何搭配?学生如何分层?这些时时萦绕在他脑海里的问题,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冯汉平倾尽自己所学,把知识的种子播撒进山里孩子的心中。

有梦者,激情在;有志者,事竟成。在1994年定南县组织的“民师”转正考试中,冯汉平从158位民办教师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到瑞金师范深造两年,1996年7月,从瑞金师范“学成归来”的冯汉平圆梦成功——成了一名正式的在编在岗教师。

21年村小校长经历

1997年2月,冯汉平被任命为更边远的鹅公镇白沙小学校长。他一干就是21年。

168名学生,9名老师,五个年级,当年的白沙小学比早禾小学规模大了不少。但办学条件照样简陋:校舍漏雨,校园无一块地面硬化,学生桌椅破旧不堪……

群山连绵,山道弯弯,孩子们上趟学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每到快上课时,冯汉平就站在校门口,向崎岖起伏的羊肠小道眺望,他担心着孩子们的安全。雨天,他组织老师护送孩子过河,河水涨了,就一个个地背过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们注意安全。

为改善办学条件,冯汉平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援,在学校公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先后为白沙小学翻修了外墙,硬化了校园操场,还获赠50套学生课桌椅和1台电脑。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的不少孩子陆续转到条件好的学校上学。伴随着学生人数的锐减,老师也相继被调走。2001年至今,一所有168名学生的村完小也变成了仅有8名一年级学生,5名二年级学生的教学点,但冯汉平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教学。

9岁的孙萍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之前一直没有上学,冯汉平获悉后,主动到她家了解情况,并在今年9月1日给她办理了入学手续;二年级的刘雪梅,家里距离学校有3公里,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下午放学后,冯汉平骑摩托车将她送回家。

冯汉平告诉笔者,县里也曾问询过他是否愿意调往县城任教,考虑再三后,他还是决定留在白沙小学。冯汉平说,现在的13名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就是贫困户的孩子,白沙村地处边远,年轻老师都不愿来任教,自己走了,这些孩子这么办?

被评“最美乡村教师”

苦心人,天不负。39年来,冯汉平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本本教课书,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以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保持在100%。他的付出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39年来,冯汉平多次获得鹅公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他获评定南县“十佳乡村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冯汉平又被评为赣州市“最美乡村教师”。

冯汉平说,再过两年多,自己就要退休了,到时如果有需要,他还想继续拿起教鞭,留在这个站了39载的三尺讲台,绝不让一个山里孩子没学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坚守乡村39年的冯汉平把希望种进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让山里孩子也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在冯汉平的教学札记中,笔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坚信当老师发不了‘钱财’,但可以培养出‘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当读着学生一封封来信,看着一张张贺卡时……你不觉得教师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吗?”冯汉平的幸福来源于初心的坚守,来源于恒心的坚持,来源于爱的付出,来源于对乡村教育的赤诚。(李红毅 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