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数字藏品的发展及其情感价值探究

 作者:郝婧灼(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圣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第13期

在新闻学研究的物质转向影响下,美国学者安德森和德麦耶提出了面向新闻对象的可能性研究方法,舒德森将新闻对象分为“硬对象”即可以触摸到的物理实体,例如印刷机、新闻大楼等,“软对象”即非实体对象,例如新闻采访评论区的互动等,这种分类方式保留了非常重要的情感维度,而美国学者莫兰和阿舍在此基础上将新闻对象进一步划分,提出了第三类新闻对象:不被认为是生产或消费新闻的直接体验的一部分,但仍然具有情感维度的非传统新闻对象。这类新闻对象不以物理性定义,而是以它们与新闻业出乎意料的关系定义。新闻数字藏品是新闻机构发行的特殊产品,类属非传统新闻对象,探究这种数字形式的新闻媒体产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及其可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十分必要。

新闻数字藏品的兴起与分类

数字时代技术助推产业多元化发展作用明显,虚拟产品风靡全球市场,非同质化代币由于区块链技术赋予其独特性、可溯源性及有利版权、便于保存等特点。2021年3月,佳士得拍卖行以6900万美元出售艺术家比普创作的数字藏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艺术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全球数字藏品市场空前炙热。国内目前针对非同质化代币或非同质化权益两种类型的数字藏品报道中尚未出现明显的区别,且均倾向以“数字藏品”一词来指代,因此本文不做技术层面的概念区分,仅以数字藏品作为此类产品的统称。

在数字藏品天价售出的同月,这一新形式便被应用到了新闻业中。全球第一件新闻数字藏品——《Quartz》的一篇数字新闻报道以1800美元售出,开启了新闻数字藏品新纪元。随后《纽约时报》将关于非同质化代币的专栏以数字藏品形式进行拍卖出售,最终成交价格约56万美元,将新闻数字藏品价值大幅度推升。2022年伊始,美联社将过去超过100年珍藏新闻照片以数字藏品形式公开贩售,其中更包含获得普利策奖的经典新闻照片。国内的新闻数字藏品以新华社为首,其在2021年12月末发行了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随后《解放日报》、《财经》杂志、《南方都市报》等新闻媒体也开始发行数字藏品。综上所述,新闻数字藏品,即由新闻机构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可作为新闻报道(包括但不限于摄影、文章等形式)、专栏、封面等一系列新闻产品的数字化认证。

2006年2月1日,这张普利策奖获奖照片是一名犹太定居者在西岸阿莫纳定居点挑战以色列安全官员的照片,这将是美联社NFT市场上首批可用的NFT之一。(美联社照片奥德·巴利蒂)

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呈现2021年精选新闻报道,新华社将发布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NFT。

从当下全球发行的新闻数字藏品的特性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以时效性和重要性为侧重点。第一种以时效性为侧重点的新闻数字藏品,内容新颖,时间跨度短,并可能伴随某些附加效益。以《纽约时报》拍卖数字藏品专栏为例,专栏内容新颖,专栏作者凯文·鲁斯在对其新闻数字藏品因何能竞拍到如此高价的分析文章中提到了该专栏在未来将会使用竞拍者的标志;另一类以重要性为侧重点的藏品则较为广泛,美联社、新华社等重要新闻机构所发行的新闻数字藏品均属此类,藏品通常选取知名度较高的新闻报道,如新华社采用2021年精选新闻报道等。此外,可以看到新闻数字藏品发行方式既包括新闻机构直接发行,也涵盖新闻机构联合平台发行,但发行主体均为具备专业化资质且庞大的新闻机构。

新闻数字藏品因何发展

(一)新闻机构付费模式的新尝试。20世纪90年代国外许多新闻机构开始尝试新闻付费,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中,国内媒体也在陆续发展自己的新闻付费模式。全球《2021年新闻数字报告》中提到,2016年起路透社持续跟踪了出版商积极推动数字订阅的20个国家。通过调查发现只有17%的受访者曾在过去一年中为在线新闻付费(通过订阅、捐赠或一次性付费等形式),这些国家的绝大多数消费者仍然拒绝为任何在线新闻付费,在内容付费道路上,许多新闻机构尝试以优质新闻、专业信息来吸引受众,效果却并不理想,付费新闻产品的价值并未得到市场认可。但与此同时,2021年全球新闻数字藏品市场中,一件新闻数字藏品的售价就高达上万美元,有些甚至远超过某些新闻机构一年的订阅收入,这使得许多新闻机构将目光投向了新闻数字藏品。面对平台型媒体的挤压、专业性新闻付费遇冷,新闻机构开始开拓市场的新尝试:寻求新闻媒体产品的情感价值。

(二)新闻数字藏品情感价值维度探究。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新闻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出现了明显的“情感转向”,这在许多新闻生产、新闻消费的相关实证研究中均有体现:有学者指出记者进行情感劳动和工作时,情感始终贯穿在新闻实践当中;有学者从新闻文本角度出发,指出新闻报道中存在客观性和情感性的战略仪式交织;还有学者提出当新闻故事与受众相关时,受众更有可能情感投入、回忆信息并采取行动。总的来说,情感贯穿新闻生产、分发、消费过程。如果说新闻首次生产、消费过程中,新闻产品的选择权在“受众”中,情感是选择的倾向性因素,那么新闻数字藏品——这种新闻产品的再加工、发行环节,选择权则落在“用户”手中,情感成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其价值的主要来源。

1.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新闻研究中物质性的情感维度是理解新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手段。”有学者探究在区块链技术下如何感知用户行为的可供性时,发现信任在技术和情感可供性的潜在联系方面具有启发式作用,同时用户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对区块链的态度,其中技术特征是通过用户的感知和体验来呈现的。作为新闻数字藏品发行的技术基础,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容篡改、可溯源等特点,这增加了用户的信任度,确保了新闻数字藏品的功利价值,也是其情感价值的基础。

《解放日报》在CONFLUX树图公有链上,将过去6个虎年(1950年-2010年)的新年版面制成新闻数字藏品。相较于纸质的印刷报纸,新闻数字藏品有更好的储存性,可以随时随地欣赏且无需担心时间流逝对其造成损坏。同时区块链所具有的独一无二性,更加符合用户收藏的心理。

解放日报与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合作,从过往6个虎年(1950年至2010年)的新年报纸版面中,精心挑选出具有时代感和浓浓年味儿的版面,搭载时下火爆的区块链技术,将这些版面铸成“数字藏品”进行发放。

2.视觉化报道的选定。有研究通过观察自动化新闻中的视觉元素对用户视觉注意力和信息回忆的影响,验证视觉元素的显著性。从全球目前的新闻数字藏品来看,图片形式相较于文字被应用得更加广泛,许多新闻数字藏品由新闻摄影报道铸成,这与视觉元素的重要性密不可分,它不仅提升了新闻数字藏品的可观赏性,同时用户在首次接收到新闻信息时就会储存相关的视觉元素信息,而当摄影报道再次以数字藏品形式发行时,就会激活用户的信息回忆产生情感诉求,从而主动对新闻数字藏品进行收藏。

3.主题的多样化。曾有学者分析1995年至2011年的普利策奖获奖文章,发现其中存在着策略性的情感表达,正如同感性报道比理性报道更能得到大众及奖项的青睐一样,新闻数字藏品也倾向于选择情感价值丰富的作品谋求新闻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新华社新闻数字藏品中选取的新闻报道主题包括:建党百年、疫苗接种、东奥首金、百日熊猫宝宝、三星堆上新等一系列为受众所熟知的新闻报道;《财经》杂志精选2021年封面报道,发行春、夏、秋、冬4套藏品限量2021份,新闻数字藏品发行主题的多样化旨在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共同构建更深层次的情感记忆。

4.限量发行、多方宣传。2020年盲盒经济大行其道,有学者针对互联网传播视域下“盲盒热”消费心理,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扩大的猎奇心理起到了一定作用。新闻数字藏品发行方式中也采取限量、隐藏款等新奇方式,吸引用户参与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价值内核。例如新华社在限量发行1万份数字藏品的同时,还发行了仅有一份的特别版本。此外,新华社的自身媒体影响力大、受众范围广,通过社交媒体及多方平台的再扩散可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种信息的有效性,会无形中提升新闻数字藏品的情感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新闻数字藏品收藏的队伍中来。

新闻数字藏品情感价值应用

(一)情感关系的维系。新闻数字藏品的发行过程是情感维系的过程,有学者发现受众在进行数字消费时存在受众属性重叠问题,提出要关注受众网络中的结构属性,新闻数字藏品的发行也考虑到了这一特性,开始寻求受众地域属性和受众粉丝属性的完美重合。如运营陕西新闻资讯的《华商报》就以2021年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进行新闻数字藏品的铸造,包含“凝聚西安”“爱在西安”等八个主题,旨在展示西安这座城市经历的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旗下的南方+新媒体实验室将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特色风采新闻专题照片,铸成大湾区首套限量“新闻数字藏品”,展示大湾区改革开放伟大建设成果。新闻数字藏品成为受众与新闻机构共同经历情感事件的数字化见证。

(二)互动关系的转变。随着新闻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受众与新闻机构之间的互动不容忽视,例如视觉新闻可以通过特殊的互动形式,感受身份、习惯从而影响情感价值的体验。新华社目前已发行两次新闻数字藏品,第一次专注于2021年的优秀摄影报道,第二次则将题材范围拓宽,主题名为《国家相册》,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家国记忆,赋予新闻数字藏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受众范围的同时,情感价值随之提升。新闻媒体机构也在尝试以新闻数字藏品为由,与新闻受众建立新型互动,《今日美国》就为拍下其第一个新闻数字藏品——1971年“月球报”的买家提供了一次独家的太空海岸之旅。

(三)社区意识的建立。根据美国学者莫兰等人的观点,非传统新闻对象可以“加强控制或秩序、激发创造力或促进社区发展”。有学者采访了来自9个不同国家的15位数字藏品创作者,发现参与者对数字藏品及其社区有着微妙的感受,且大多数参与者都对如何使个人能够表达他们的创造力和追求新的内容创作商业模式充满热情。拥有某一家新闻机构的数字藏品不单纯意味着拥有了数字资产,新闻机构还意在通过新闻数字藏品建立社区意识,实现由“受众”到“用户”身份的转变,拥有自己的“铁杆粉丝”,这是新闻机构创造私域流量的新尝试。此外,国外目前更是有许多社群将非同质化代币作为“准入凭证”,提高了自身的品牌价值,这一点或许可以作为未来新闻机构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建立一个情感版的付费墙。

(四)宣传功能的延伸。新闻数字藏品不单单是新闻机构的情感价值规划,其背后还蕴含着更为重要的宣传功能。以“新闻数字藏品”做关键词检索,通过对热词词云的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和网民对于该事件主要关注“中央宣传部、区块链、藏品、首套、火链”等信息。新闻数字藏品作为新闻机构的新兴文化产品,国家对新闻数字藏品市场采取了严格把控措施以维持市场的良好秩序。2021年3月4日,《四川日报》发行了全球唯一编号的两会数字藏品,虽然这并非严谨意义上的新闻数字藏品,但其情感价值和政治宣传功能的结合,提供了新闻数字藏品未来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结 语

美国学者尼尔森曾提出让新闻受众参与到新闻业中,促进新闻业的转向,从新闻受众出发把握好情感作用。新闻受众通过以区块链技术为保障的新闻数字藏品,与新闻机构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连接,这是新闻受众参与的新方式,也是新闻机构的新尝试。只有站在数字化与情感化相互交织的维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新闻业中的作用,理解新闻数字藏品之于新闻受众和新闻机构及二者关系的意义。

2022年2月8日,《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服务技术框架》国际标准项目获得立项,预示了未来数字藏品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还要谨防依托市场进行炒作,我国在2021年10月发布了《非同质化权益(NFR)白皮书——数字权益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表明未来将会通过相关法律建设,以确保未来数字藏品有序发行。新闻数字藏品是新闻机构迈向数字虚拟产业的一小步,但其背后蕴藏的情感价值及其带来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的。

【本文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22年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校内项目(编号:5112211048)阶段性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郝婧灼,王圣华.新闻数字藏品的发展及其情感价值探究[J].青年记者,2022(13):71-73.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