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风吹稻谷香,七月田间“双抢”忙

目前,清新区全面开展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双抢”工作,确保把粮食安全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牢牢握实“米袋子”。

紧抓时机开启夏收模式  确保颗粒归仓

连日来,浸潭镇紧抓晴好天气时机,全面开启夏收工作模式,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水稻收割。金色的稻田里,水稻长势喜人,大型收割机在忙碌着,割稻、脱粒、粉碎稻杆等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稻谷就被装进车里,而粉碎后的秸杆则撒在田里为晚造水稻提供养分。

今年,浸潭镇早造水稻种植面积约20397亩,收成约达1500万斤。截至目前,各村水稻夏收工作已接近尾声,水稻夏收完成约九成,面积约18357亩。历来水稻种植面积大的村,如大湾岗、留良洞、大树墩、根竹坑、高华塘等行政村,夏收已基本完成,剩余少部分预计在7月底前全部完成。

“今年依然是一个丰收的年份。”看着稻谷颗粒归仓,冯大叔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高兴。

“我们用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人工收割,大部分水稻是用机器收割,极少部分以传统人工方式收割,扩大机械化操作占比,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收割成本。”浸潭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罗爱文表示。            

精准排忧解难 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

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浸潭镇不断整合各方资源,为水稻稳产增产提供技术保障。

浸潭镇积极联系区农业农村局以及相关单位,定期下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对农户种植进行指导,加强田间动态管理,保证水稻高产高质高效。为应对劳动力不足问题,浸潭镇还积极推广机械化种植模式,使用无人机施肥杀虫除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针对今年早期“龙舟水”及强台风,浸潭镇立足抗灾夺丰收的意识,全力以赴在雨前、雨后落实好相关措施。雨前,为提前做好防御,镇、村干部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方式通知各村及种植户,应对强降雨和台风天气;雨后,迅速收集受灾情况,组织人员开展补救工作,协助农户联系农业保险公司,尽量降低损失,及时做好防护和灾后救护。       

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牵线搭桥下,广州市肥欢农资有限公司到浸潭镇开展爱心捐赠肥料活动,共捐赠价值45000元的芭田复合肥7.5吨,对10户受汛期影响较严重的家庭每户补贴500元现金鼓励。

清远市清新区穗丰年农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浸潭镇的大型水稻加工收购企业,浸潭镇积极与企业联系,帮助种植大户将粮食进行烘干,减少自然晾晒时间,节约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有效解决粮食销售问题,该企业商议对镇内的稻谷应收尽收,最大限度保障浸潭镇种植大户利益,同时确保浸潭镇粮食质量和产量。

多措并举提效率  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新“稻”路

浸潭镇认真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多措并举抓实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工作稳步推进、高效落实,为晚造水稻备耕保驾护航。

浸潭镇坚持“三保一提”(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村为单位分解耕种任务,绘制“浸潭镇晚造粮食生产挂图作战表”,实行挂图作战方略,要求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线督生产进度,每周上报耕种情况。全体驻村团队和村干部同时真真正正“动起来”,一个村小组一个村小组、一个图斑一个图斑、一个地块一个地块“按点按时打卡”,确保做好晚造粮食生产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严格把控秧苗质量,浸潭镇免费提供3000斤谷种,由种植大户进行统一育苗,再发放给各村农户种植,同时进行技术指导,这样的方式减少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同时为晚稻实现高产、优质、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浸潭镇大树墩村正在加速进行“唤醒”沉睡土地,为有效整合土地资源,该村开展地毯式排查撂荒耕地,同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探索土地流转方式,通过村集体统筹发展。目前,该村已整合土地约700多亩。下一步将积极动员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参与,建立“村委会+村小组+村民”“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的耕种模式,让撂荒耕地焕发新活力。

接下来,浸潭镇将以土地整合为抓手、农户增收为目的、政策引导为保障、科学种植为关键,聚焦农业工作提质增效,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据区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我区水稻晚造面积预计为39.88万亩,其中水稻17.64万亩,玉米1.01万亩,花生等油料作物3.09万亩,蔬菜16.38万亩左右。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与上年同期增长0.66万亩,增长率1.68%。

在巩固2021年粮食生产成果的前提下,我区将继续加大撂荒复耕工作推进力度,挖掘粮食种植潜能,积极开展双季稻种植,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区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