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五大“诺奖级”候选人,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会是谁?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被普遍认为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有颁奖领域内(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经济学)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但受限于上世纪中国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中国人在这一奖项领域取得的荣誉却屈指可数。

诺贝尔奖有6个奖项,分别是:

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华人与诺贝尔奖

第一届诺贝尔奖在1901年颁发,而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的联系,最早是在1935年,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而正式获得诺贝尔奖的共有11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莫言、屠呦呦。其中只有莫言和屠呦呦获奖时为中国籍。

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左)莫言(右)

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需要经过十年甚至几十年的验证,因此打破这种桎梏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尤其是科学领域,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才能开花结果。一个多世纪之后,莫言和屠呦呦先后获奖让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曾发表了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中科院黄维院士

现在十年将过,中国下一个诺贝尔奖又会是谁呢?

本文盘点五大“诺奖级”候选人物,简要分析介绍他们取得的成果,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卢煜明——无创DNA产前检测

卢煜明,男,1963年10月12日出生于香港,是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

卢煜明院士

重要成果

1997年,卢煜明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这就是如今所有孕妈都耳熟能详的产检技术——无创产前诊断(NIPT)

而在这一技术出现之前,孕妇想检测胎儿是否有唐氏综合征等疾病,只能通过羊水穿刺来检测,这对孕妇和胎儿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而无创产前诊断技术的出现为孕妇们带来了福音。

如今,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孕妇受惠于无创产前诊断,成为产前医学的典范。

胎儿DNA游离在母体血液

上榜理由

“发现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的 DNA,能用于产前基因测试,判断婴儿是否患有 21 三体综合征和其他基因疾病。”

这是有着 “豪华版诺贝尔奖” 之称的科学突破奖官网,在2021年颁发给卢煜明生命科学奖的获奖理由。

卢煜明荣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而在此之前,2016年卢煜明已经获得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并连续四年(2016 – 2019)被《自然生物科技》期刊评为“全球 20 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

2021年8月,卢煜明教授又获得生物学科“皇家奖章”,是该奖项成立近200年以来首位华人得奖者。

诺奖指数:★★★★

要知道,自诺贝尔奖在1901年成立以来,大约有五分之一皇家奖章得奖人先后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毋庸置疑,卢煜明院士已经完全具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基本条件。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院士

重要成果

2013年,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Quantum Anomalous Hall Effect,QAHE)。如果量子自旋霍尔系统中一个方向的自旋通道能够被抑制,比如,通过铁磁性,这自然会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示意图

这一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应用就是解决手机电脑发热、运行慢等问题,未来有可能引发一场信息技术革命。

上榜理由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荣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薛其坤因为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斩获菲列兹·伦敦奖,是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菲列兹·伦敦奖是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而设立的,旨在奖励在低温物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奖项设立于1957年,每三年评审一次。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很有可能在未来解决摩尔定律的瓶颈问题,为半导体工业带来又一次的革命,让计算机算力再上一个台阶。

诺奖指数:★★★★★

为什么直接给出五颗星?因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分别在1985年、1998年和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称:“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所以值得期待。


施一公——RNA剪接体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

施一公院士

重要成果

在学术领域,施一公院士的主要成果是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自1998年以来,施一公的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基于该研究的一项专利成果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施一公研究团队解析的剪接体结构汇总

施一公的团队在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个剪接体结构、2017年解析第一个人源剪接体结构之后,2021年成为世界上首个解析了次要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上榜理由

借助全世界最先进的冷冻电镜,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2014年,施一公获得爱明诺夫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6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7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诺奖指数:★★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核糖体结构,还有最早的1962年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都充分证明在生物分子结构方面的成果是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

但笔者只给出2颗星,主要是因为虽然成果突出,但缺乏开创性,社会贡献度也不足,此外除了发现成果,尚未在单一领域继续深耕,产出更重要研究成果。


潘建伟——量子之父

潘建伟,197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潘建伟院士

重要成果

牵头研制成功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领导研制“九章”和“祖冲之”系列量子计算机。

2021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的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该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展示及可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祖冲之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上榜理由

2005年,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国首位。

2012年,荣获国际量子通信奖。

2017年,入选《自然》2017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在专题新闻《量子之父》中是这样描述:“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2017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20年,荣获蔡司研究奖。

诺奖指数:★☆

蔡司研究奖由著名的光学企业德国蔡司公司颁发,自1990年以来每两年评选一位科学家,其中1992、1996、2000、2002年获奖人Ahmed Zewail、Eric Cornell、Shuji Nakamura、Stefan Hell已先后摘得诺贝尔奖。

潘建伟院士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是有资格纳入诺奖的评选范畴。

但是笔者只给出一星半的评价,主要原因是:虽然潘建伟院士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开创性成果,算是多点开花,但目前的研究产出距离真正产生实质影响力还为时尚在,有待进一步检验证明,所以短期内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作家:阎连科

重要成果

1997年中篇小说《年月日》、2003年长篇小说《受活》、2006年长篇小说《丁庄梦》、2008年长篇小说《风雅颂》、2011年长篇小说《四书》、2016年长篇小说《日熄》、2021年长篇小说《中原》等作品。

上榜理由

1996年和2000年两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2014年,卡夫卡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创立于2001年,为纪念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而设,每年评选一次。)

阎连科获得卡夫卡文学奖

2015年,日本twitter文学奖。

此外多次提名国际布克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也曾获得提名。

诺奖指数:★★★

卡夫卡文学奖是最著名的诺奖风向标,凡是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作家,都会成为诺奖热门人选,比如2004年和2005年卡夫卡文学奖得主均为当年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2009年卡夫卡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在2019年拿下诺贝尔文学奖。近些年获奖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获得2006年卡夫卡文学奖。

阎连科的言行颇具争议,本文不做讨论,但他的文学造诣仍是值得肯定的,如今诺贝尔奖尤其是非科学奖的评选,受到西方资本影响早已“变味”,正如李敖先生所说:“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要出卖你的祖国,跟你的祖国作对,那些洋人才高兴。”


结语

谈在最后,日本人在近 21 年来拿到的 20 个诺贝尔奖,这样的井喷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打下的基础,日本的高校从数量到质量也迅速得到提升,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经过了三四十年的不断投入,量变才引起了质变。

反观中国,在经济方面基本完成了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腾飞的同时科研方面也更加重视,2020年中国研发经费达到24393亿元,占GDP的2.4%,仅次于美国。高校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科研人员数量位居首位,论文发布数量排名世界第二。

毫无疑问,中国在走类似日本的“老路”,近些年中国空间站等超级工程陆续问世,也预示着中国科技已经逐渐赶上步伐。

所以再多一些耐心,静候佳音。


本文完,感兴趣的朋友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