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援藏让他的青春更闪亮

“西藏的美在于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这种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有着让人不惜跨过重重困难也要去一探究竟的魔力。”2018年7月,在宁波旅游“E点通”主题沙龙上,江成龙再度讲起三度援藏的经历和感受,依然兴致勃勃、感慨万千。不少市民在他的“鼓动”下,没隔多久就踏上了去往西藏的旅程。

江成龙曾经获评“中国好导游”、全国援藏导游员西藏自治区优秀个人。谈及与西藏相关的话题,皮肤黝黑、时而蹦出几句藏语的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2012年初,原国家旅游局开展导游援藏,要求各省选派外文导游赴西藏担任旅行社导游,以解西藏专职导游特别是外语导游不足的困难。原浙江省旅游局被分配选派一名德语导游。德语导游作为小语种导游本来人数就不多,许多省级旅行社由于自身接待任务重,无法长期派出,再加上西藏环境艰苦,一般人望而却步。最后,当时在宁波市导游服务中心兼职的德语导游江成龙接下了这个任务。简单安顿好家庭后,没过2个月,他就出发了。

下这个决定,一方面源于江成龙对西藏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则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刚接到任务时,江成龙还在宁波一家德资企业从事德语翻译工作,拿着高薪,每天朝九晚五、西装革履。加之新婚不久,家人都比较反对,江成龙的回答却很简单:“工作以后可以再找。现在有德语援藏的机会,我刚好可以利用在德企练就的扎实语言基础和工作能力在雪域高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西藏旅游做点贡献。”

2012年4月12日,与其他38名援藏导游一起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后,江成龙踏上援藏之路。到达当天,剧烈的高原反应立刻给江成龙来了个“下马威”,头痛欲裂、彻夜难眠让他很受煎熬。大约半个月后,身体状况才得以好转。

让江成龙印象最深的是入藏后带的第一个旅游团。那是一个历时10天的19人德国团。尽管自己也是个“新人”,但他做足功课,利用语言优势,关注每一位客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空余时间便看书学习,准备次日行程资料。行程结束后,有的游客甚至以为他已经来西藏工作多年。“听到游客这样评价,让我工作更有干劲了。”江成龙说。

在西藏带团期间,江成龙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有时间就给自己“充电”,虚心向援藏老同志和当地藏族同胞请教,每日都是6时起床,22时以后才休息。据他回忆,带团中,难度系数最大的是爬珠峰,去大本营看日出日落。如果碰上这趟行程,团队7时出发,从日喀则到定日,再从定日到珠峰,抵达目的地时往往已是黄昏,其中6个多小时是颠簸的盘山路。

而这条漫长的、重复的、尘土飞扬的路,他走了不下10遍。

援藏工作中也有辛酸,谈到这里,江成龙的话语离不开“思乡”二字。“独自生活在离家4000公里以外的雪域高原,对家人的想念越发强烈,就算七尺男儿也不例外。”一次中秋节,家里其他成员都在团聚,唯独少了江成龙。当从电话那头听到母亲的声音时,江成龙忍不住哽咽。“但这是我的选择,任何时候我都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

第一次援藏工作结束后,江成龙收获了游客的肯定与藏族同胞的友情,练就了遇事乐观勇敢、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些为他再度赴藏作下铺垫。

2013年,原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导游援藏,江成龙又一次踏上援藏之路,一奋战又是大半年的时间。2014年,他第三次奔赴西藏,这时的他已经成为西藏旅游企业的德语团带团主力,他还乐于把带团经验和心得与新来的援藏导游分享。空余之时,他也会与其他援藏导游一起去往当地孤儿院,教孩子们文化知识。

如今,江成龙在宁波余姚一家外贸企业工作,慢慢回归朝九晚五的生活。“援藏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西藏带团过程中,我们让外宾对西藏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和其他援藏导游一起用切实的付出,为西藏旅游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份成就感是无价的。”江成龙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