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乡村“趁墟”,不是天天开市,游客:充满情怀与回忆

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在广州,想购物除了有许多大商场、超市、市场外,还有不少电商平台,但,不知现在的你是否会去“趁墟”购物?这种存在于乡镇间最传统的逛街购物方式现在是怎样的景象?在购物方式多样的今天,人们是否还会有人会热衷“趁墟”? 城市里的年轻人有几个有过“趁墟”经历的?

南方说的“趁墟”,其实和北方说的“赶集“是一个意思。过去南方人们把乡村的集市称为“墟”或“墟市”。人们到“墟”或“墟市”里购物或出售农副产品称为“趁墟”。乡村的“墟”或“墟市”不是每天都开,摊位是临时的、商贩不是固定的、商品会因时而变。只有到了“墟期”,“墟”或“墟市”的人气才会火爆,来与墟市交易的除当地商户外,还有周边乡村的村民和商贩,商品以农副产品、副食品、手工业品、日用工业品为主。

“趁墟”,可以说是广州乡村最传统的逛街方式,延续千年,虽然我们无法去确认这种乡村的集市是何时开始的, 唐代柳宗元 的《柳州峒氓》诗名、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宋代钱易 《南部新书》、宋代范成大 《豫章南浦亭泊舟》、清代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都有描述过趁墟的场景的诗词作品。

一直喜欢乡村生活的珊珊三丫头,在一个空闲日子,决心去一次“趁墟”。出发的地点:广州从化的麻村。这一次不止是购物,还是一次回忆时光的旅程。留在珊珊三丫头脑海内的“趁墟”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在那个物质相当匮乏的年代,家里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计算着用和买,等于墟日“趁墟”,小朋友就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偶然还会添置一些新衣服、新鞋子……“趁墟”的日子,就是快乐的日子。

在进入麻村前,看到麻村村子前的流溪河,流溪河是的水质好是出名的,进入村子牌坊,见到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才想起七月,应该是早造稻米成熟的季节。在村口,珊珊丫头已被这里的乡村风景迷住了,有流溪河水滋养的农作物,想必一定不会差,珊珊三丫头对今天的“趁墟”充满了期待。

麻村的“墟市”设在“麻二村委”的道路两旁。墟市,通常是开在人口比较多,交通也相对方便的村镇里。而各村镇的墟市开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有些地方是看新历,有些地方是看农历。例如良口、太平、棋杆是一六墟(即每个月新历的1/6/11/16/21/26日就是良口、太平和棋杆的墟日);神岗、民乐是二七墟;鳌头是三八墟;街口四九墟;龙潭是一四七墟。从化各乡镇的墟日基本是五天轮一次,但也有三天轮一次的。通常两个相邻的墟镇,它们的墟日总是相邻一天而不会重复,这样就可以使买卖双方都有交易机会。

珊珊三丫头到达的时间比较早,此时人并算太多,还见到一些人正在摆摊,看样子多是来墟市卖东西的人们,大家要是想卖点东西,譬如家里荔枝熟了、黄皮熟了、鸡养大了、鱼塘的鱼儿大了……都拿来这儿卖。当然,因为商家和摊位是不固定,早点过来了才能占个好摊位。

珊珊三丫头就先到一个早餐档口吃了早餐,顺便和店内的婆婆打听,她说:“现在趁墟的人肯定不及从前的人多了,一是乡村里人走了好多,再加到处都可以买到东西,不过,晚一点,人自然也会多起来了。”

吃完早餐,珊珊三丫头开始趁墟,逛墟市了。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啊。那种脑海内美好记忆的墟市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一种熟悉的味道又出现在眼前。

只见一条热闹的街道上摆卖着各种各样商品,有卖茶叶、卖水果、卖农产品、卖零食、卖菜钟、卖鸡鸭鹅、卖衣服、卖农具、卖竹编、卖河鲜、日用品.....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行走在墟市中的珊珊三丫头,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往来的人们,仿佛都相互认识,互相交谈很亲切,还互相分享带来的小食物。人与人之间感觉是很亲切的,更有那浓浓的乡情。此时,如果是第一次来趁墟的,会觉得新奇有趣;如果小时候有趁墟经历的,肯定会想起当年趁墟的旧事。

到了下午十二点左右,墟就开始慢慢安静下来,人们也渐散去。但此时珊珊三丫头仿佛还没看够与拍够。也许就是因为此情此景,乡村的每个墟市依然保存着,“趁墟”文化习俗仍然存在,虽然受到市场、商场、网购兴起的冲击,但传统“趁墟”购物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经历过趁墟的人,依旧怀恋墟日,有空,一定会相约来逛逛。

那么,你有有关“趁墟”的经历吗?关于“趁墟”你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吗?有“趁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吗?在市场、商场、网购的兴起的冲击下,你认为大家是否还会去“趁墟”购物?你是否有兴趣去“趁墟”?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