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真开始,说说旅行中那些走心的地方

诚然,无论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总喜欢寻觅不一样的东西。然而,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什么才是它最独特之处呢?一样的马路,一样的交通工具,一样的高楼大厦。细细想来,还真不好说!

走到如今的时代,与众不同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诱惑且争相追求的东西。

幸好,历史没有遗忘任何一个这样的地方,冥冥之中为它留下了"遗产"。

今天,来说一座小城——道真。且不说其他的,就"道真"二字而言,就可以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见这个地方,在建县之初曾有过怎样的思考。

道真,一个初看让人联想到道教的词语,古往今来的书籍中对它的记载也不多,《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书有一部分。道真是尹珍的字,《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然而,道真与贵州汉文化的关系实在太深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孔圣人的形象中移开,那么,在西南汉文化的开拓中,这个名字就举足轻重了——尹珍,最早走出贵州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先驱。在教育史上有着"北有孔子,南有尹珍"之称,可见此人对汉文化在贵州地区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了。

尹珍被后世学人所尊崇,自西汉开蛮夷文化荒地,走出一批批著名儒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等。其学被称为 "毋敛学",更是创造了独特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影山文化"群体现象。无独有偶,让人惊叹的是在云南昭通地区,80年代,出现了唯一一个以地级市命名的"昭通作家群",集中体现了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其作品带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和叙事方式。

尹珍所影响的不仅是道真,可以说是整个西南地区。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影响,有时候如同被一方文化滋养一样。反之,一方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长久的。

这里毋需再用过多盛誉赞美道真,也不想用赞美词语描述山山水水,且说一个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字:傩,一种在大江南北的村野间一直流传着的文化形态。说到傩,显然是离不开巫的;有巫才有傩,傩出于巫,正所谓"巫傩"意义也就在于此。

巫文化可谓南方文明之源,而傩的产生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必然。傩分为四大种,有民间傩、宫廷傩、军傩以及寺院傩。如今表现民间傩文化的诸如面具、道具、戏曲等实体物件在普通家庭并不多见,而在土家、仡佬、苗族等聚集地,这些东西都还算保存完好。

如果要去研究尹珍自幼受什么文化的影响,这民间傩文化,恐怕就是耳濡目染了。

其实,傩这个名称,并不是汉语的语言,而是来自侗台语族。中国象形文字中,它又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一位相识的作家朋友曾巧妙的对傩进行了解释。他说:"傩,就是一个人在遇见了困难,通过祈福来获得帮助。"虽说这样的拆字有些游戏,但也不无道理。

既然是为了获得来自上天的帮助,那驱傩仪式固然是少不了的。这里且来听听余秋雨先生在《贵池傩》一文中对驱傩做过的一番有趣的描述:"人们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了。要扭动一下身子,自己乐一乐,也让神乐一乐了。要把讨厌的鬼疫,狠狠地赶一赶了。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强迫。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

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有所选择的。在现代化的生活下,这种与鬼神走得近的玩意儿,在形式上早已从简,但在思想的深处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只要来到道真等地,就会发现民间傩仪活动在这里保留得比较完好时,就如同发现珍宝一般。这也就如同去到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地方,被不同的文化表达所吸引,在精神需求上获得短暂的安慰一样。

了解一个国家的方式有很多,但从文化入手应该是最好的。要想了解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精神变化和物质需求,这傩文化恐怕就最具有代表性了。

同样,要深入了解一方土地,就得知道普通人民大众对所信奉的文化传统持有怎样的态度,就会体会到有什么样的信仰方式。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不论是地区还是国家,对文化的信仰是不可缺失的。

当然,去到一个地方,边看边吃是符合习惯的。吃就要吃当地最具特色的吃食。何为特色却是需要考究的,不然在四川吃了重庆的火锅,在北京看了上海的姑娘,还自以为是,到头来总是要闹笑话的。而在道真,最有名的要数三幺台,不过并不是每一位游客都有这种待遇的;更多的只是品其味,少了乐其意。

论时间,吃,最好是在夜幕降临,放下了白天的凡尘俗事,回归动物的本性。论菜系,全世界,唯有中国要分个川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等八大类。各个菜系中又有成千上万种,可见国人在吃这方面是何等的讲究。

要说这三幺台的归类,当然是川菜一类。至于为何人取名三幺台,这就不得而知,不过从"幺台"中还是可以猜测一些寓意的。幺台是方言土语,结束的意思。三幺台顾名思义就是吃一顿饭要经过酒、茶、饭三道程序才算幺台。听起来繁琐,吃起来更繁琐。不过,吃一顿三幺台,你才能明白地方文化在这里所得到的爱戴和传承。

这方水土,民间傩文化的仪式活动,或者更现代化的说法叫表演,已经成为文化对外输出的方式。其实,不仅在道真,在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都有异曲同工的行为默契。

三幺台的前奏以驱傩仪式开始,在仡佬族姑娘们深情地唱着仡佬族歌曲进入正曲,又在不知不觉的对山歌中来到高潮。会对者,面红耳赤,安心喝着自己倒的酒;不会对者,也面红耳赤,喝着姑娘们倒的三杯罚酒。其实,这是仡佬族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也是来游玩的人对这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就好比,去了重庆,总想着来一锅火锅;去了云南,总想着来一碗过桥米线。对饮食的认可,其实就是认同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吃食,一个地方也有一个地方的景色,就好比一个人有一个的性格一样。欣赏一处风景,就像了解一个人,只有了解了过去才有起码的收获。不然,所去之处,就如与人擦肩而过没什么两样。不仅在道真,到了任何一个地方也一样,风景是有的,就看你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欣赏。

去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寻觅最高处做一番俯瞰。登高望远,其实看的不仅是风景,而是在寻找与灵魂相契合的点。

在道真,万天宫算是俯瞰县城最佳的去处。万天宫,全国有不止一处叫这个名字的地名,一个初听起来十分向往的地方。站在天宫上,俯瞰静静从道真县城流淌而过的玉溪河,不由得会有这样的联想:无论一座城市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是大城小城,这方水土所孕育的人和文化,有着怎样复杂而又简单的关系呢!

在中国,可以说有河必有桥。最耐人考究的莫过于都江堰,最雄伟壮观的莫过于三峡大坝。在众多的大坝中,没有谁敢与三峡大坝相提媲美的,于是就有了众多的小三峡。

当然,这里并不是故意想说明什么,只是想引出众多小三峡中的一个罢了。

在乌江流域过境的道真县域,有一座在全国很不起眼的小三峡,却有一个大气的名字——洋渡。

史料记载,这个地方停靠过无数外国船只,于是靠出个"洋渡";又因人来人往的娱乐消遣,娱出个"小香港""小重庆";商人的马驮着货物和外界的信息来,又驮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去,天长日久驮出了一个通向外界的通道。

虽然中国的小三峡有很多,但每一个小三峡都有其独特之处。人总是有一些对照情绪的,总会将看见的与经历过的比较一番。其结果,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每一个大坝,特别是大江大河的大坝,总有一泻千里的雄伟壮观,总有江水奔腾咆哮的场景。正如文人笔下所写的三峡那样:只见江水憋足了劲儿,从大坝上把最强悍的力量付之大地,显现出让人兴叹的生命美。

如同吃一样,风景与文化也是不容易分开的。有文化的地方,少不了触及心灵的风景。正如贵州地区的绮丽风光一样,民间傩文化对当地的影响深远之至。

当然,与驱傩仪式相结合的各类艺术有很多。这里不再说三幺台,来说说高台舞狮。

在贵州,这舞狮,特别是仡佬族的高台舞狮,作为结合了杂技特色和驱傩仪式的民间艺术更是当地一绝。

看过高台舞狮的人,都会赞同这样一个观点:这是一个危险活儿。如果未曾见过,先听听描述便可身临其境:高台顾名思义就是很高的台子,矮则七八张八方桌一层叠一层,最高层四角朝天;高则十二张,摇摇晃晃,人还要在上面表演。真是看者心惊胆颤,表演者小心翼翼又放手一搏。

在道真一带,最具代表性的高台舞狮演出团队,是本地一户农民家庭全体成员组成的。表演者全非专业,既有农民又有学生,既有老者也有少年。不过打听就会获知,他们却频繁的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斩获大奖。但终因无法获得高额酬劳,只能平日忙农事;又因登台时间少,腿脚生硬,很多时候全凭情感。

作为一项非遗项目,文章里对高台舞狮曾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记录:

山村夜晚,宽敞的水泥坝子上高耸着一个八张桌子垒成的高台,下面是一个大圆形的气垫,算是保障安全。表演就算开场了。

开始是驱傩仪式。这是在请诸方神灵,当然请来的神也是人扮的,戴着面具,踏着锣鼓声舞蹈一番。这种传承已久的驱鬼逐邪仪式,通过祭神祀鬼而达到自己祈福、迎祥以及驱邪、逐疫的愿望。驱鬼台上的人豁出全力地手舞足蹈,所有的观看者都会裹卷其间,不知不觉整个场地都在齐心协力地集体驱傩。或许,其诉求,大底都差不多。

接下来就是高台舞狮。两对狮子一前一后的出来,进行攀爬八方桌表演。当然,第一场和其他舞狮没有太大差别。表演者稍作休息紧接着第二场表演。第二场是板凳,难度明显增大。随着一阵沉重的锣鼓声响起,就进入了最惊心动魄的环节。

两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装扮成孙猴子蹦蹦跳跳的上场。他们先是在地面上打闹,比试武艺,耍小聪明等等。比着比着一只猴子输了,但不服气要和另一只猴子上高台较量。于是,他们就来到高台下,重装上阵,开始真正的较量。

你推我,我拉你,两只猴子开始攀高台。在这个过程中,两只猴子都不想输,要争个赢家。各种惊险的动作随手拈来,正上、倒上、翻上不在话下;到了最高处还要比试脚踩桌腿,名目众多:冲天倒立、雏鹰展翅、踩高桩等等。再将猴子顽皮、小聪明的性格融入其中。凭心而论,演出惊险又好看。

把这样一家人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想,就会发现这个家庭在这项民间艺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或许曾经无数次,他们有过很多放弃的想法,或许他们真正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传承而是为了生存,或许他们在无数次这样的表演中又感悟到了民间艺术那分文化力量。

然而,这种非遗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纵观大江南北,后继乏人的不仅仅是高台舞狮,数不胜数的非遗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

古人总喜欢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提而论也是有道理的。旅游,其实也是在读文化,不然所到之处无非是一片荒漠,所欣赏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这次是道真,下次是古滇,再下次也许是良渚。一个地方之所以可以与众不同,不是在于高楼、马路;而是在于通过地方文化所释放出来的内涵。

当然,去到一个地方,大饱眼福一番也足矣;如果还能有走心的感觉,那就会更让人心旷神怡了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