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庚续历史文脉 大理州多举措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十三五”以来,大理州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制度保障建设、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等多举措,切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在文物保护工程推进、学术研究、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弦歌不辍

文化遗产绽放迷人风采

大理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以白族文化为主体,汉、彝、回等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丰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范健华 摄)

在文物博物馆方面,截至目前,大理州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8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全州博物馆备案总数达到22个,占全省备案博物馆的12.3%;全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43家,馆藏文物达68627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总数达1333件(套)。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2011年1月,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王泽航 摄)

夯实基础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大理州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保驾护航”。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力量,积极建立健全机构体系,共设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13个、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16个;成立非遗保护机构13个和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大理州非遗保护协会等参与保护工作,并建成大理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高校1个等,构建起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同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在文物保护经费方面,2019年全州完成文物支出4284万元,2020年支出5256万元,2021年支出64847.79万元,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在非遗资金保障方面,投入资金6800多万元用于传习所建设、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整体宣传保护工作和州级传承人传习补助,目前,投入3500万元的南涧跳菜传承中心等一批非遗重点保护利用设施建成。

与时俱进

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大理州积极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并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李辉 摄)

在文物方面,喜洲严家大院博物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永平博南古道博物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并实行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与免费开放前相比增长80%以上;西门街古建筑群、景风阁古建筑群、杨杰故居等5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修缮……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等紧密结合。

在非遗方面,实施“非遗+扶贫”,以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传统工艺项目为切入点,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打造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蓝续”扎染等知名非遗品牌。升级“非遗+旅游”,依托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等10处非遗旅游示范点,做强非遗项目体验,据不完全统计,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极大带动示范点及周边村镇的旅游业发展。此外,围绕“非遗+旅游”,大理州还探索出“非遗+景区”“非遗+特色小镇”等多种文旅融合新路径。

(王泽航 摄)

融入生活

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为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大理州积极推进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一是切实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结合大理三月街等传统节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近50多场次,融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达300多场次,还有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拓宽宣传渠道,亮相央视、新华网、北京卫视等热门平台,在对外输出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罗铸 摄)

二是结合数字建设,建成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数字化博物馆、大理州非遗数字博物馆等,2019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并对以大理甲马文化及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代表的大理非遗古籍文献、乐谱、手稿等全面收集整理形成数字资源,促进遗产保护与资源共享。

三是深耕学术研究,整理出版《鹤庆象眠山墓地》《剑川象鼻洞旧石器遗址研究》等多部考古学术著作;公开出版《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上下册)、《大理州民族文化资源普查报告》等非遗研究成果,白剧、弥渡花灯、弥渡民歌等音像制品纷纷发行,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靠大家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民心。

(王泽航 摄)

“十四五”时期

书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大理州将继续完善督查体系建设,健全考古工作机制,继续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到2025年,国保单位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国家一级文物建账建档率等文物保护指标均达100%;健全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争到2025年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1000项和2500人等,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深入挖掘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加速非遗文博文创产品研发,通过优质文创产品提升旅游内涵;进一步完善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推进VR、AR等新方式的运用,大力提升文博和非遗数字化水平;加速博物馆群建设计划,力争2025年全州备案博物馆由20个增加到30个,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杨金敏 摄)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部分图片由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  谢同希

审核  华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