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武汉东西湖码头潭,赠你一日自由时光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北部,在码头潭村西城隍台上。码头潭曾一度被称为马投潭,近些年,马投潭的名称又被改为码头潭。

武汉市文物考古所通过考古发现,码头潭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约5500年到6500年,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大约早上千年,这意味着,这一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年。

它曾经是沼泽野地,东西湖围垦之前,沼泽遍布,荒无人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东西湖被认为是沼泽野地,无人居住,直到码头潭遗址被发现。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东西湖码头潭村西部的山丘上采集到大量文物,其中的石器主要为石凿,陶器以碗、鼎为主,伴随有大量炭粒。

当时考古结论认为,码头潭遗址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4000年至4500年。2013年再次对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勘测,认为码头潭遗址为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500年至6500年。猜测这里人类活动历史比盘龙城遗址还早,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大约早上千年,这意味着,它的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年。

在码头潭遗址旁的山丘远眺,东西湖最高峰吴家山映入眼帘。码头潭遗址公园管理办负责人介绍说:“古时,码头潭便处于两处山丘之间,由于地势较高,适合新石器时期人类繁衍生息。”

不过,码头潭文化出现了断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码头潭遗址的文化历史虽然悠久,但未见足够的延续性。据考古学者推断,在新石器时期,此地较适宜人们居住,形成了较深厚的文化堆积,可能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们找到了更适宜的居住区域,离开了此地。

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的村落有居民150余户,居住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明清年间,码头潭为长岭岗地,岗前为古河道,码头潭为渡口,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人来客往,十分热闹。《依云楼集·避地雨山记》曾有“码头潭”的记载,当地村民也将“马投潭”称为“码头潭”。近年来,武汉当地学者据此史料研究,认为“马投潭”应改名为“码头潭”。这些年,当地政府正式将“马投潭”改为“码头潭”。

现在的码头潭公园遗址,规划建设水域面积12公顷,绿地面积26公顷。公园三面环水,南部为码头潭,水面开阔,西部和北部有三处池塘通过东侧水渠与主湖相接。

村民们在这里“面水而居,临水而休,入水而游,用水而养殖,利水而交通。”开阔的水面、荷塘、池塘以及湿地,构成了当地的水泽景观。学者贺慧曾著文介绍,“码头潭村鱼塘、藕塘相嵌,春季柳桃相掩,夏季荷映碧叶,秋季湖光潋滟,冬季清悠恬静。”

有诗云:“丘岗村舍一脉牵,沧海桑田五千年。远古人迹何处觅,柳暗花明马投潭。”如今,码头潭村的村民整体搬迁后,该村经过改造,一步一景,已成为武汉市民休闲运动好去处。

近年来,东西湖区政府本着“还地于民、还绿于民”的理念,让百姓感受到“幸福东西湖”,超前谋划公园、绿道建设,打造了以码头潭古人类遗址保护为重点、以历史环境格局及要素恢复为核心,集保护与展示、旅游与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遗址型公园。

公园地铁一号线与六号线都可抵达,坐着地铁便可逛公园。光阴在山水间琢磨,留下一池碧波。青石古道,翘角飞檐,亭台楼阁,栈道回廊,在码头古城走一走,宛若穿越历史长廊,游走古今。在遗迹怀古区里窥得岁月的吉光片羽,在幽潭思静区品味山水的闲适安然。最后用一场码头潭的风作为结尾,赠你一日自由时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