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对人权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挪威学者用一个汉字举例——“安”。
当地时间9月2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在主题发言环节,挪威弗洛恩市前市长、保守党议员、易知基金会创始人索尔·维斯特比从文化角度来分析中西方对人权认知的差异,他以一个汉字“安”举例,中国很多城市名都有“安”字,意味着“家中的和平”,“‘安’,上面一个屋顶,下面的‘女’字代表妇女,所以(中国人希望的)和平是在各家各户中存在着的。”
“在西方,人们普遍更追求个人自由,如个人权利、经济、言论、性取向等等。个人的自我利益通常排在首位,一切都围绕着‘我’展开。越来越经常听到的口号是‘这侵犯了我的权利’。个人的自我和‘我’的利益通常被看得比其他人、社群和国家更重要。”维斯特比说,而中国的文化建立在家庭结构之上,儒家思想的孝道原则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基因中。传统上,家庭是社群的一部分,而社群则逐渐扩展成为一个更大的大家庭,最终构成“国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文里“国家”可以理解为“国家大家庭”,在这种文化中,集体通常被看得比个人更重要。
维斯特比举例称,人工智能和5G被认为是一场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和中国是如何不同的看待其中的可能性的,西方更为关注终端用户、个人消费者,而中国更为关注研究创新生产线等等方面的付诸实践,这会产生更高的质量、更快的生产时间,而且降低生产成本,首先是国强,然后中国人才能强。”
“今年,一支中国足球队参加了在挪威举办的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在我参与准备工作时,主办方提出了一个要求,需要3000个眼罩。我联系了在北京的合作伙伴,由于比赛只有几周的准备时间,成本成了一个问题,所以传统的运输方式被排除在外。我以为他们可能会把这些眼罩放在大箱子里作为额外的行李。但她立刻回答‘每人大约要扛180个眼罩(总共有16人参赛)’。她不仅在脑海中迅速进行了计算,而且本能地把任务分配给了团队中的每个人。我在思考个人的自我利益,而她在考虑社群。”
维斯特比在现场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他表示图中颜色越深的地区个人主义气氛越浓,“我们看到是长期的自我控制和短期的自我放纵,所有的文化都有存在的道理,联系到人权(的认知)也是一样。”
“8月份访问中国的时候,虽然我不懂中文,也看不懂其他的中文标识,但是我学到了一个汉字‘安’,西安、雄安这些城市的名字里都有‘安’,意思是宁静、安全、和平,‘安’字上面是一个屋顶,下面的‘女’字代表妇女,所以(中国人希望的)和平是在各家各户中存在着的。”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范凌志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