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拾级而上”的沙产业(2011~)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中)

日期: 来源:潇湘巴陵收集编辑:潇湘巴陵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在近百年干旱半干旱区开发利用的重大工程中,有哪些可能引起人们反思并从中感受到“理智的启迪”的例证?

刘恕:在“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向自然索取”、“人定胜天”为“时代强音”的年代,人们总是相信借助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投入,能够“战胜自然”,赢得追求的憧憬。但善良的动机,美好的期望,巨额的投入,艰辛的劳动,并非都会迎来如愿以偿的效果。例如,当年被称为“世纪工程”的中亚卡拉库姆人工运河,开工后的30年,曾扩大棉田百万顷,制造了“白金王国”的灿烂。但后来,水浇地上盐渍斑白,咸海日趋干涸,饮用水严重污染,当地居民疾病增多,酿造令人震惊社会难题。

在干旱荒漠地带通过引水灌溉发展农业,为历代人所追求,人们视灌溉引水为“天赐”。但由于灌溉缺乏有效的管理,且灌溉用水或多或少含有盐分,水分通过蒸发、蒸腾释放到大气中,而盐分则被保存下来,积少成多,土地随之盐渍化。

这些沧桑巨变警示人们,要审慎对待干旱荒漠土地,理性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也启发人们对过往百年之中的所作所为要有所思考。对于前辈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误,我们不是以今天的认知,自命不凡地在数落,而是视其为用时间和实践换来“理智的启迪”。

上世纪30年代发生美国西部草原强沙尘暴以及上世纪50年代苏联动员千军万马未能达到其预定的目标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两项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件,也是足以作为人们广泛感受“理智的启迪”的代表性案例。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到的严重干旱,降雨量仅为12英寸左右。1932年起,俄克拉荷马狭长地带开始遭遇沙尘暴,严重时能见度不超过1/4英里。1934年5月9日,美国大平原地区刮起旋风,太阳变成桔黄色,第二天沙尘云飞到高空,覆盖了芝加哥,倾下近6000吨沙土。1935年4月15日,大平原地区又一次迎来强度沙尘暴,席卷了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及德克萨斯六个州的部分地区。当天《纽约时报》头版刊登名为《“黑风暴”-—席卷1500英里,持续5小时》的报导。据1934年美国资源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美国有3500万英亩耕地被完全被毁,12500万英亩土地失去了表层土壤。沙尘暴吹蚀掉农田表土,使麦田荒芜,颗粒无收,导致饥荒,加上尘肺病痛困扰而逃荒,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难民潮开始。记者厄尼.派尔描写他在1936年夏所见到的美国大平原地区,已是满目疮痍的苦难之地,“光秃秃的土地,几座孤零要空荡荡的农舍……,沒有一棵树、一根草、一条狗、一头牛、一个人……。”

其实,位于美国西南部的大平原地区的重度沙尘有其深层原因。这是一片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的干旱草原,在大自然原本稳定的群落中,有针茅、冰草、早熟禾、野麦等禾本科植物覆盖,野牛悠然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农业严重受损,国际小麦价格暴涨,种地成为赚钱最容易的方式。这一时期的美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农机作业发达,一台拖拉机可抵10匹马,还有后来被称作“大草原的毁坏者”的单向犁。单向犁破坏草原的效率堪称奇迹,翻耕草皮可连根拔起,天然植被迅速被铲光。市场利润如同挥动着的魔棒,在1931年夏天,用层层麦浪将原本的大平原整个淹没。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31年到1940年整整十年间,大平原恰遭遇干旱天气,大规模拖拉机犁开富含有机质的絮状结构,表土层被碎成粉状,沙壤土被翻露。“大风起兮土飞扬”,被大风热浪吹扬起来的强沙尘暴,成为20世纪30年代笼罩在美国大平原地区的时代底色。

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大平原地区的大自然在从“母亲”到“屠夫”的转换中,干旱不是致命的,托拉机的犁头也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傲慢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和受市场利益的诱惑做出对草原生态无节制的破坏。

在美国频繁遭受黑风暴侵袭的10年间,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在新政府成立后的第9个月,也就是当年的11月11日,一场强沙尘暴又一次从天而降,南达科他州农田的表土被风暴扬起。还有1935年4 月14日,暗无天日的“黑色星期天”到来,一片飞沙走石。大平原上沙尘暴的肆虐不断,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同时,罗斯福新政府接受美国“土壤保护之父”休·哈蒙德·贝内特的观点,将沙风暴引发的自然灾害的治理,纳入到罗斯福新政中。自此,美国政府和民众开始向自然服输,竭尽所能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

1933年5月12日,美国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后又陆续颁布《农场信贷法》《农场救济法》等系列农业调整和扶持的法规政策以法制和补偿方式,推进弃耕休牧还草,恢复天然草原,同时兴建国家自然保护区。1935年4月初,美国第74届国会全票通过了《土壤保持法》,实施联邦土壤保护计划。以发展条带状种植、免耕法、轮作制度、秸秆还田和作物留茬以及营造防风林带等做法,减少沙尘暴带来的破坏。

1936年6月和1939年8月,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洪水控制法》和《哈奇农田灌溉法》。这些农田灌溉水利工程法规,既有效预防了洪水泛滥,又确保了重新造林和农田灌溉水源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将天气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对强风方向的裸露耕地,提前进行喷灌,有效地切断了起沙尘的源头。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由法规支撑下逐渐形成:退耕还草、禁耕休耕,以及应用新的耕作技术,建立防护林带和自然保护区等全方位的综合措施。到1939年,适逢大平原地区进入新的一轮湿润气候期,天公作美,人退草进。从1936至1940年,短短5年时间,还草面积就达到15万平方公里,约占耕地的10%,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144个自然保护区。至此,美国与强沙尘暴的抗争获得初步胜利,结束了十年沙尘暴噩梦。

“历史是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当我们用“事后诸葛亮”的目光审视美国上世纪30年代强沙尘暴这段历史,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

⑴上世纪30年代,在市场利润诱惑下,进行掠夺式开垦,把草茂鸟集的美国西南部大平原变成“小麦王国”。正如美国“土壤保护之父”贝内特所说,“美国人已经变成世界上不管是野蛮的还是文明的种族都作不出来的人类土地的最大破坏者”“仅仅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却夺走了它维持生命的保护层”。可见,美国的这十年强沙尘暴灾难,不只是“天灾”带来,更由“人祸”所致——是人类以自身的狂妄、贪婪和对环境的无知而招致的噩运。美国大平原地区被黑色天空笼罩的十年,对全世界都具有警示性意义。它告诉我们,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地与大自然打交道时,当务之急是要理智地去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把开发利用建立在合理和持续的阈限内,不能为追逐利益而为所欲为。

⑵美国与沙尘暴抗争中采取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理对策和措施获得完全成功。这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有科学储备。1920年被誉为美国“土壤保持之父”的贝内特就警告,“人们已经播下了一场巨大灾难的种子”,开垦草原会自讨苦吃,需要“改变人类的行为,而不是改造天气”,这为与沙尘暴抗争的对策制定,砸实了科学基础。二是以“立法”作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的保障。法规是防治措施的保障,又是教育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的利器。三是,防治沙尘暴措施,有退耕还草、喷灌阻沙,也有推进抗风蚀的带状种植、免耕法、轮作制度、秸秆还田和作物留茬等完整的农艺措施,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了多项互补的综合功能。四是有政府的鼎力支持。在科学储备,法规保障,措施的综合性与领导者的明智这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取得了这场生态灾患治理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防治对策和措施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特征,这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大自然是一个综合体,它的任何一个自然要素都不容忽视,不能指望以任何一种单一措施取得成效。

⑶关于"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1933年3月31日,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主张建立一个巨大的防护林带,给美国的腹地束上一条绿色腰带,以堵截来自西面的干旱风,被称为“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从北达科他与加拿大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得克萨斯的阿马里洛南部,纵贯了六个大草原州,沿100度经线形成一条宽160.9千米,长1850千米的防护林网。罗斯福还赋予了防护林带三大目标:隔断风力、阻止风蚀、数千人就业。他认为,这是一个崇高的使命,要求年轻的、穿着制服的民间资源保护队工人进行有偿植树。“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被称为美国林业史上最大的工程,总计植树2.23亿棵,造林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到1942年,防护林带已隐约地展现。然而,1944年对防护林工程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有10%林带已消失或因放牧遭受破坏;十年之后的1954年再次凋查发现,原保持良好防扩作用的林带已降至近半;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农场兴建喷灌系统,林带再度遭毁。进入21世纪,有关美国大草原上的“罗斯福防护林带工程”的信息,我们在莫西·伊根撰写的《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一书中获知,作者曾于2002年4月对林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书中写道:“(因)富兰克林·罗斯福宏大的乔木梦而种下的树,大都消失了”,“1940年代出现有规律的降雨而且小麦价格飙升,农民砍掉防风林带种粮食。其他树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干旱周期中陆续死亡。游客偶尔能遇到一排榆树或毛白杨,尽管被风吹得扭曲变形,却依然矗立着。这可能是一幕令人费解的景象,一个谜团。”罗斯福曾寄希望防护林工程实现“隔断风力,阻止风蚀和数千人就业”三重目标,其中“以工代赈”,300万失业工人组成的植树造林大军的就业目标业已完成,这是勿庸置疑的;余下的“隔断风力,阻止风蚀”目标如何?这正是作者莫西·伊根提出的一个待人破解的“谜”。

众所周知,林带具有减低风速作用,其防风效益与林带的高度和结构相关。通常在透风系数为0.3的稀疏结构,在迎风面林带的5倍高,背风向林带高度的20倍的范围内,风速可减低近半,林带防风效益最佳。超过林带影响范围,风速逐渐恢复,所以林带若要在大范围发挥减低风速作用,必在风速恢复前,再有林带出现,形成互补作用的林带网。但是美国西部大平原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的干旱草原,干旱出现的变率,决定了树木不可能持续生长。其实,在罗斯福总统提出植林工程初期,就有学者指出,“人类无法改变大平原的基本自然属性”,提醒“要慎行”。“时间是最好的验证”。归根结底,“人类无法改变的大平原的基本自然属性”——也成为林带最终难以持续生长的根本原因。

在干草原平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兴建防护林带得到事与愿违后果的雷同事例,还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苏联。当时,苏联政府决定实施“向旱灾进攻,并彻底战胜旱灾,获取农作物高产、稳产,为发展畜牧业建立坚固的饲料基地”计划,就是通常所说的“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计划规定在1950到1965的15年中,除实行草田轮作、修建水库和池塘等措施外,还要营造总长度5320公里,面积达11.79万公顷的大型的国家防护林,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田间,营造570万公顷的防护林带。于是,在1949—1953五年间,苏联动员千军万马营造防护林289万公顷,已完成计划近半。然而,到1960年,据有关数据统计,防护林面积变为6万公顷,仅存2%。诚然,“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中林带的损毁与政局变换、人事更迭的社会因素有关,但是早在1955年,防护林带营造最为轰轰烈烈的前5年,苏联科学家在进行大量实地观测已得出如下结论:“在干草原的平原上用播种或种植营造片林,不见得是合理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生长不好,既没有保护土壤,也没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这个地区,林地最好种植在河谷地带和大型水库的集水地上。” “在荒漠草原主要限制因素是缺少降水,在没有灌水的条件下应拒绝营造林带。”(Труды  института  леса, том ⅩⅩⅠ)。

美国和苏联营造人工林带,从轰轰烈烈地兴师动众,到事与愿违的结局,这些“戏剧性变化”的事实说明,在干草原的平原上,人们出于自身美好的意愿,以营造人工林带改变、改造自然环境的基本属性(包括大气环流、水热分布)、期望“永远地摆脱天气的偶然”是行不通的。科学家预测,这些地区每隔20年就要遭受一次大旱灾,民间谚语也有,“10年一大旱,5年一小旱”之说,地带性特点决定了干旱必会按规律出现。早在百余年前,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防护林学说的奠基人道库恰耶夫认为,“应当研究统一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大自然,任何一个自然因素都不容忽视。” 他提倡,要准备一个完整的作用于草原大自然的措施综合体,而不是任何单一措施。美国采取由法规支撑下的退耕还草、禁耕休耕、应用新的耕作技术,建立防护林带和自然保护区等全方位多项互补综合的功能措施,结束“十年黑色恶梦”的实践也证明,面对五光十色的大自然,没有任何单项措施可作为医治它遭受干拢伤害的灵丹妙药。

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实践也检验科学的真理性。近百年以来,那些带有时代特色,被称作“大型整治自然”的工程,其业已展现出的得失成败后果,为人们提供了学会摆正人与自然关系的课件,也丰富了人们认识自然、了解规律,遵循规则,把握开发利用阈限的知识,同时让人们为迎接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


相关阅读

  • 建设幸福林带科创聚集区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 为扎实有效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新城区按照“全域秦创原、区区有示范”工作要求,综合考虑物理空间、产业规划、项目储备等因素,将幸福路地区作为推进秦创原建设的重要承
  • 政治周期视角下的美版政府工作报告

  • “当下的世界秩序正在从单极走向多极化,在这一背景下,大国强人们的行动远比央行行长的行动更加重要——因为大国强人们的行动影响经济和通胀,而央行的货币政策总是亦步亦趋地跟
  • “以工代赈”刷屏热搜,意味着什么?

  • 大树最近看到一条消息,有大量自媒体宣传,国家发改委要开展以工代赈,明确提出在转向项目中能用人工,就尽量不用机器。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忧心鼓励人工阻碍产业升级的;有担心
  • 亲手杀人、救人最多的都是谁?

  • © Russia Beyond利维坦按:人类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屡见不鲜,仅上世纪二战纳粹屠杀近600万犹太人就已足够触目惊心,不过,与这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相比,卡廷屠杀则是在事发几十年
  • 隆回:拟用19.8万株木荷编织55公里防火林带

  • 本报讯(通讯员 杨贵新 袁桂梅 李文球)“栽正、舒根、踩紧、适当深栽。”2月23日,在隆回县望云山国有林场清水田防火林带造林地里,县林业局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林场职工栽植木荷树苗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湖南湘潭市举办Ⅳ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 4月7日,湖南省湘潭市Ⅳ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在雨湖区风车坪建元学校举行。本次演练由湘潭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办,雨湖区人民政府、湘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雨湖区食品安全委
  • 期待!金星伴昴星团今晚上演

  • 北京市天文摄影爱好者王俊峰2020年4月3日在北京房山拍摄的金星伴昴星团。通常情况下,金星是除太阳和月亮外全天最亮的天体。作为地球的近邻,我国古代称金星为“太白星”“启明
  • 风沙中的护学岗

  • 4月10日,新疆克州阿合奇县突发浮尘天气,能见度降低,黑牙克恰提边境派出所立即组织民警对学校区域进行交通疏导,确保学生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