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弧菌的相关常识,你知道吗?

在近几年的养殖中,EMS闹得很凶,各养殖区域发生严重的病害,造成大量养殖失败。专家教授们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弧菌在作祟。因此,在早造虾养殖前期,科普一下弧菌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有运动能力,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小为(0.5-0.7)×(1-2)微米。

革兰氏颜色后再油镜(10000倍)下可见到的图像

电子显微镜下的样子

在对虾养殖中,常听说黄弧菌和绿弧菌,到底怎么回事呢?

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圆形、 平滑、灰白色的菌落。在选择培养基(显色培养基)TCBS上生长,代谢物使培养基的指示剂变色,而不是弧菌本身呈黄色或绿色,也不是它菌落呈黄色或者绿色。要注意的是,黄弧菌、绿弧菌并非分类学上的说法,只是对某一代谢特征的弧菌的诸多种群的“方便”说。

注意:变色的是培养基的指示剂,而非弧菌本身;而且,在弧菌选择培养基上也并非只有弧菌可以生长。因此,在使用TCBS培养基培养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弧菌。这就是TCBS培养基作为病原鉴定方面的不足。

比如:

绿色: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恶臭假单胞菌

黄色: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哈维弧菌、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

淡黄无色:变形杆菌、肠球菌

蓝色:假单胞菌、气单胞菌

蓝绿色:创伤弧菌

中间黑,边缘黄:变形杆菌

在对虾养殖上,弧菌引发的疾病主要有瞎眼、红腿、红体、发光、肠炎,还有最严重的EMS.;引起瞎眼的是霍乱弧菌-非01群,感染对虾的眼睛,引起对虾眼睛颜色变浅、白点、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引起红腿、红体、肠炎的一般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红尾红腿往往是早期的症状,继而出现肠炎和肝胰腺发红、重大或萎缩,严重的引起菌血症-“红体病”。

引起发光病的主要是哈维弧菌,又称荧光弧菌。感染的对虾体色变淡,肌肉白浊,病虾或死虾在暗室中发出淡蓝色光。在近几年的湛江、粤东、海南昌江、东方等地区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闹得最凶的EMS,据说是副溶血弧菌,在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确有与当前EMS相吻合的症状和流行规律。但在我们的技术服务中发现,EMS的发病很多与养殖环境恶化、养殖前期管理不善有关。

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传播,其次是通过体表创伤和鳃进入体内弧菌通过主动粘附在消化道或创伤口,破坏表皮,进入体内,导致炎症和组织的溃烂、坏死或萎缩等。

对于弧菌的防治,大多数采用赶尽杀绝的做法。近年来,发现这种做法并不理想。

关于水体弧菌的控制;在了解控制方法之前,先了解几个常见的“怪”现象;很多高位池,蓄水池用50PPM以上的漂白粉消毒,3-4天后,蓄水池的弧菌比进水时还高;很多长期监控弧菌数量的养殖场,发现弧菌超标时往往高浓度泼洒消毒剂,第二天弧菌减少了90-95%,但第三天弧菌恢复原来数量,第四天高出第三天数倍。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用赶尽杀绝的方法控制弧菌不利的原因。

目前控制弧菌常用4种方法:第一种是消毒,虽说容易反弹,但作用快,仍是在弧菌超标时应急使用的一种好方法。第二种是以菌吃菌,常用的是噬菌蛭弧菌,如生物噬菌皇、猎狐等。应用蛭弧菌在水体中裂解弧菌,控制弧菌的数量不致过高;但是,蛭弧菌通过捕食来减少数量,作用时间较慢,往往需要较大剂量(用量大)和作用缓慢。所以更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后期的稳定。第三种是以菌制菌。通过符合有益微生物从数量上抑制弧菌发病。

在一般检测弧菌上,水体:总弧菌<1000cfu/ml ,绿弧菌<100cfu/ml是安全的。高于上述阀值,就会发病。然而,很多池塘的水体检测的弧菌远远高于上述理论阀值,对虾扔很安全。

研究表明,当环境中的弧菌数量超过理论阀值,但水体中总异养菌的数量达到弧菌数量的30倍以上,对虾仍是安全的;所以通过培养水中的总异养菌,是防治弧菌的一种很好的措施。近年来的生物絮团养殖模式用于防治弧菌病,就是应用这个机理。第四种是改变弧菌赖以生存的条件,如盐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通过改变弧菌赖以生存的条件,让他生长慢了,同时培养总异养菌(有益菌)和它的“敌人”-蛭弧菌。达到控制弧菌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弧菌的数量、疾病的缓急,选择单一或组合应用以上方法,对弧菌进行控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弧菌的数量、疾病的缓急,选择单一或组合应用以上方法。

对虾体内弧菌的控制。一般有3种方法:第一是控制水环境的弧菌。对虾的消化道与水体相同,水体的微生物组成直接影响对虾消化道的菌相组成。所以水环境中弧菌数量少,就可以预防消化道弧菌感染。这就是水体泼药的主要意义。第二是控制肠道的弧菌侵袭感。常用的有定值能力的乳酸菌,在肠道形成优势种群,粘附在肠道表皮形成生物屏障,使弧菌粘不到肠壁上,避免感染。同时,乳酸菌分泌的乳酸,减低弧菌的毒理。毒力;第三种,就是抗菌药啦。大家都知道内服抗菌素和中草药。对抗弧菌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是拌料很关键,有很多养殖户却似白忙活,因为拌料方法不当,撒料过程中,饲料表面的成分在下沉重被洗的干干净净;对虾弧菌病的预防也是看疾病的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

正确的拌料方法:将可以溶解的成分溶解到水中,可以渗透到饲料里,不易流失。不溶于水的粉剂一般要用粘合剂,而且拌料后要晾干30分钟以上,待表面干燥。

(文章来源:海南海之选 作者:郑德州)

巡塘只能靠经验和猜测?帮邦推出巡塘必带神器——“帮邦小黑升级版”,只需几秒钟,塘口溶氧、水温、pH轻松掌握!便携,智能,简单,实惠。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