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平凉这里的饮食习俗

饮食以节俭为荣,素食为主,以饱为度,粮多菜少,味喜酸辣。农忙一日四餐,即早饭、晌午、后晌、喝汤(晚饭),农闲为三餐,有些地区为两餐。

主食 以小麦为主粮,玉米、糜子、高梁、荞麦、谷子、豆类为杂粮。崇信县解放前,富者以小麦面为主食,穷人糠菜半年粮,中等之家则小麦面、高粱面、糜谷面兼食。崇信县解放后,逐渐均以小麦面为主食,杂粮兼食。

小麦面以蒸、烙、煮、炸为食。蒸食有馒头、花卷、包子、蒸糕、蒸面等。遇红白喜事于馒头、花卷顶点一豆粒般红点,或米粒般梅花点,如新雪衬梅,吃来别有风味。烙食有干粮、锅盔、摊饼、起面(发酵)饼、死面(不发酵)饼、烫面饼、千层饼等,为干熟食品,也是民间旅带食品。油炸有油饼、油糕、麻花、油果子、酥盒子等。用油以植物油为主,猪油次之,故油炸食酥而不腻。煮食主要有面条、水饺。面条乃家常便饭,每日必餐,品味亦多,有切面、削面、揪面、拉面、挂面、饴铬面等。切面又有细长面、片片面、宽面、韭叶面等。其中以细长面最具特色,细、长而富有筋力,嚼食劲而有味,以碎肉成荤者称“臊子面”,为待客之上餐。

臊子面

杂粮细做。玉米、糜子面发酵蒸糕,金黄、酥甜,色味均佳。玉米磨成珍(粒),糜子、谷子碾成米,可煮为米汤、稀饭、米饭,以甜香见长。玉米、荞麦磨面掺少许麦面,做搅团、蘸蒜泥别具风味。荞麦磨面压饴铬、摊馍馍,磨珍(粒)做凉粉,豆子做豆腐脑,新窑特产蚕豆炒、炸为食,黄寨特产燕麦做炒面、酒醅等,独具特色,为传统风味小吃。

小麦面加水,调成面团,入水中反复搓洗,取面筋沉淀,去清水成糊状,倒入铁皮箩中散开,浮于开水锅中蒸熟的酿皮子,佐以蒜泥、芥末等调料,薄而细柔,酸辣可口,清香宜人,为境内外人们所喜食。

副食以蔬菜为主,肉、蛋次之;蔬菜又以家种为主,野菜次之。农村用菜,以生调为多,熟炒较少。生调菜有辣椒、萝卜、莲花白、黄瓜、笋予、小葱、香菜等。以盐、醋、辣椒为料,拌以熟油,味皆酸辣。腌菜以青菜泡腌,品类颇多,为咸酸两味,是越冬主要菜食。其中生腌莲花白、韭菜、辣椒、大蒜、洋姜为多。熟菜以炒、炸、蒸、焖、烩为主,肉类以猪肉为主,配料随菜市季节变化,佐料必备盐、酱油:辣椒、味精、醋等。

坐席

坐席 乡间凡遇婚、葬等事,通常设席待客,称“坐席”。即客人到家先吃小饭,多为馒头,少有面条或饴铬;后8人一席谓“八仙并凑”,10人一席谓“十满堂”,南区有6人一席谓“开口席”等。开席先酒,以肉或面筋切片苫凉菜,配干果,佐以白酒、自制黄酒或淡茶;后餐,上大菜,即各种蔬菜烩肉和面筋,配蒸馍,有8道菜、10道菜和12道菜。海参为头的称“海参头席’’,鸡肉为头的称“鸡肘席”等。80年代后,上席的除猪肉、鸡肉外,还有兔肉、鱼肉、鱼肚、海参、鱿鱼和各种菌类食物,罐头食品也摆上餐桌,向营养型、药膳型发展。

饮料 农村中老年人有熬“罐罐茶”的习惯。即用高10公分、口径3公分、底大口小的砂罐,盛生水,入茶叶,以柴或炭火熬成。赤城、新窑饮“罐罐茶”人最多,茶最浓。说可健脾胃、消腹胀、除瘴气,又说可清脑、提神、解困、清心、明目等,有“早晨喝了罐罐茶,一天精神不困乏”之说。一般清早饮,有的早晚饮。来客必敬茶。饮白酒较为普遍,妇女、少年也渐多能饮者。传统以酒谷米酿造黄酒,醇清而有营养,冬饮过滤清酒以取暖,夏饮稠酒能消暑。

回族饮食与汉族不尽相同。节日、宴请多食油酥饼、油糕、麻花、馓子、牛羊肉炒烩面等。禁饮酒,禁食猪肉、自死畜禽和未按伊斯兰教信仰宰杀的畜禽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