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深山农家忙着做产手工粉条,价格比超市贵几倍

冬天来了,盛产红薯的卢氏山区一到冬天就有一件大事要干,那就是把秋天收获的红薯破碎磨浆,提取淀粉制作红薯粉条。菇哥从小在村里长大,红薯粉条也是菇哥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手工红薯粉条

卢氏山区农家加工红薯粉条和食品厂的机制粉条大不相同。食品厂的粉条门用的原料可能是玉米淀粉或其它淀粉,要加入食用胶,明矾等添加剂,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粉条硬,很容易煮烂,口感不好。农村的手工粉条,要用纯红薯淀粉,不添加任何别的东西,关键是传统工艺加工手工粉条只有在寒冬腊月天气上大冻之后才能进行。

传统手工加工红薯粉条

因为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常温下漏出来的粉条干燥后很硬,没有韧性,煮出来黏糊糊的,口感很差,而在冬天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是,粉条漏出来成型后,立即露天悬挂起来,湿的粉条直接结冰,里面的水分在低温下慢慢挥发掉,三两天后粉条就被冻干了。冻过的粉条内部会形成很多细小的气泡,所以看起来颜色发白。

冻干的红薯粉条,气泡丰丰富,颜色发白

就像冻豆腐一样,易碎的豆腐被冻过之后变得柔韧多孔,久煮不烂,口感独特,粉条冷冻干燥后也一样,吃的时候很容易就煮软了,但煮的时间再长也不会烂,并且容易入味,口感爽滑筋道,跟机制粉条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手工粉条材料成本高,生产费时费力,价格自然也卖的贵,好的要买到十四五元一斤,比超市里的机制粉条贵好几倍,但因其无添加、品质好,口感好,大家都喜欢吃,所以依然供不应求。

炒红薯粉条

菇哥小时候,天寒地冻的时候村里都要做粉条,菇哥便流着鼻涕哈喇子去“观摩”,偶尔也帮忙烧火搅锅啥的。做粉条肯定是露天干活了,工具和个人卫生啥的都是将就,村里地面基本都没有硬化,大家伙一起劳作加上冬天风大,难免尘土飞扬,烟灰乱飘的,做好的粉条挂在路边或树枝上,鸟儿也常常好奇的在上面歇歇脚,聊聊天,进行下新陈代谢啥的。以前不觉得这些有什么,反正做出来的东西好吃就好。

村里柴锅土灶露天加工粉条

几十年过去,村里仍旧年复一年的做粉条,仍是熟悉的味道,仍是原来的配方,传统的供应当然不能丢,但是产量却大了许多,因为现在人们在吃的方面都追求返璞归真,纯手工食品很受欢迎,村子的手工粉条也畅销周边地区。菇哥依然还是喜欢吃纯正的手工粉条,可是每当吃的时候心里难免膈应,因为在村子里看到粉条生产加工场景和几十年前几乎一样,加工量大了,卫生方面甚至更将就了,人们露天干活,粉条露天悬挂冻干,经受风沙尘土的洗礼,几十年前的尘土毕竟还算干净,今天可不一样了,内容太丰富了。所以菇哥常常想,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这种传统工艺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这种传统手工制作的食品卫生指标能过关吗?

粉条压出来后就在这样的场地上露天冻干

粉条就这样露天挂在公路边上晾晒

好在农村从不缺乏有见识有魄力的人,一些手工红薯粉条的生产者也意识到了传统方式生产的弊端,瞄准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粉条的生产加工程序进行规范。他们成立红薯粉条扶贫合作社,建立红薯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种植优质品种红薯,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建设专业的粉条生产车间,将粉条生产转移到室内,淀粉蒸煮和压粉条的过程仍采用传统的工艺,但经过改良,通过现代化监测设备,严格控制原料比例,加热温度、时间等,车间内有专门的冷冻车间,安装了制冷机,冷冻温度可以自由调控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冬天能生产粉条,其他季节也可以生产冻干的粉条。

粉条加工车间

专业粉条冷冻车间,全年都可以生产

工厂里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持证上岗,规范操作,工作服、帽子、口罩等进入车间的标配,整个生产过程还原了红薯粉条手工制作的工艺,卫生条件也达到了标准。虽然这样生产成本高了许多,但相比露天加工,做出来的产品更让人放心,所以销路依然很好,现在菇哥家里吃的和送朋友的就是这种粉条,村里的粉条已经不再碰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