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天冷加衣,保养不能停!

“ 冷空气来了,降温了!”

近几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以及华北、东北、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先后出现大风降温,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雨雪天气。

进入深秋,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此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养生应顺应“秋冬养阴”,符合节气特点,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

膳食:忌辛辣宜平补

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体五脏中对应肺。中医认为,秋季宜收不宜散,辛味发散泄肺,此时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品,如姜,葱,蒜,辣椒等,尤其是辛辣火锅、烧烤要少吃,以防“上火”。

此外,由于天气渐冷,寒冷的刺激易扰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此时,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根据中医养生观点,秋要平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品,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柿子、秋梨、苹果、橄榄、栗子、甘蔗、香蕉、柑橘、葡萄等都是此节气适宜吃的水果。

推荐三种深秋养生的最佳食物:

最佳蔬菜——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天气干燥,吃莲藕,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缓解便秘。吃莲藕时,搭配白木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滋补肾阴。

最佳水果——梨

秋梨鲜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尊为“百果之宗”。如果每天坚持食用适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最佳肉类——鸭肉

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水消肿的功效,可防秋燥。中医称鸭为“药”“滋补上品”。这是因鸭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脂肪含量适中,约为7.5%,比鸡肉高、比猪肉低。喝鸭汤进补,最好结合自身体质状况、配合中药或食物进行。

防病:重保暖防疾病

深秋,自然界植物开始凋零,枝叶枯落,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一方面,昼夜温差变得更大,有些地区甚至可达10℃以上,此时节呼吸道疾病发病增多,如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等;另一方面,气温骤降,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发病率也开始上升。

因此,深秋首先要注意保暖,有哮喘史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避免天气寒冷对呼吸道刺激。此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俗称“老寒腿”的发生与天气关系密切,尤其天气转凉时更易发生。此时老年人应适当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年轻女性应尽量克服穿短裙、吃冷饮,预防膝关节及肠胃疾病。

推荐中医的“消食三宝”,防止深秋“贴膘”积食、伤肠胃:

鸡内金

鸡内金为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是健胃消食的良药。鸡内金化学成分含有胃肠激素、角蛋白等,有利于健胃消食。所以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可以吃些鸡内金,增强消化功能。

神曲

神曲是一种特殊的健胃消食剂型,药物组成为青蒿、白面、赤小豆、苍耳、辣蓼(liǎo)、杏仁,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其成分有挥发油、甙类、脂肪油及B族维生素等,而且神曲发酵产生大量生物酶,可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焦山楂

新鲜山楂多用于活血化瘀、止痛,焦山楂则多用于消食导滞。中医认为,山楂炒焦后的酸性减弱,苦味增强,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泄痢腹痛等。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积食都适用焦山楂。焦山楂只消不补,所以脾胃虚弱、胃酸过多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适合食用。

情志:忌悲秋宜忘忧

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也是深秋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七情之悲忧,随着天气渐冷,阳光减少,风起叶落甚至凄风冷雨,容易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尤其老年人易产生孤独凄凉感,从而终日闷闷不乐、情绪忧郁,不利于身心健康。

推荐三个中医养生穴位,经常按摩放松,缓解情绪:

神门

神门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用拇指按摩神门穴100下,早晚各1次。神门穴为心经的腧穴,按摩此穴有缓解胸闷、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癫痫、更年期综合征等。

手三里

手三里穴为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用手指按摩此穴80~100次,早晚各1次,能润化脾燥、生发脾气、调节肠胃,对腹痛、腹泻等症状效果明显。

曲池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用手指按摩曲池穴80~100次,早晚各1次。按摩曲池穴对热病、头痛、眩晕、腹痛、吐泻、上肢不遂等有一定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冠心病、房性早搏等也有一定疗效,同时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