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极具年代感的簸箕粉,让广西这个地方火了一把

在南宁横县壮族古村落——榃僧村,有一种风味小吃叫做簸箕粉。口感爽滑而不腻,质嫩,香味可口,还有一股淡淡的竹子清香~

前段时间各大媒体都在发壮族大妈做簸箕粉的视频,看到她做好刮下来的粉,乐乐都忍不住想去打卡。其实在横县,除了簸箕粉,还有很多在别地看不到的古老手工艺。

五色糯米饭、大粽、蕉叶糍粑....以及手工制作的草席、竹编工艺品等,这些带着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却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大城市里逐渐的消失。

横县的村庄有很多是壮族传统的聚居地,那里的村民们都有一手好手艺,无论是做美食还是做工艺品,乐乐带你们来看看这些带着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艺。

簸箕粉

横县的村民用传统手艺做当地特色的簸箕粉。先把适量米浆倒进簸箕,摊满后放入烧滚的锅内,盖上锅蒸一下。

然后用竹片沿簸箕周围刮一圈。趁热用手轻轻把粉剥下,并卷成条,用剪刀剪成小段,拌一点浓香的汤汁就可以吃了。

簸箕粉风味独特,粉薄而有韧性,厚薄均匀,香味可口。现有很多店铺不再用簸箕手工炊制簸箕粉,而使用机制粉代替,虽形状和调料一样,风味却相差甚远。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的象征。

用好的糯米,加上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浸泡出的液体拌着糯米,然后拿去蒸熟就可以了。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吃一口,香甜软糯,清香可口。

横县大粽

在横县,大粽是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在民间历来有着“无粽不成年”的说法,粽子象征吉祥、欢乐与喜庆,所以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

把洗好的粽叶展开,糯米绿豆细细铺开,然后放上一块腌制了一晚上的半肥瘦肉作粽心,包出像金字塔一样的型状。四平八稳的样子,寓意平平安安,稳稳当当。

煲好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看着口水都要流了。粽子的馅料很多,乐乐的最爱是把粽子切片,煎来吃,焦脆的外皮搭配上软糯的绿豆和猪肉,特别的香。

蕉叶糍粑

每当七月十四鬼节来临之时,村民们都会制作这种蕉叶糍粑来吃。可现如今,会制作这种传统蕉叶糍粑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村民还用石磨磨出的米浆做糍粑,蕉叶糍粑配上花生芝麻馅可香啦,甜甜糯糯的。不禁让乐乐想起当年外婆做的蕉叶糍粑的味道,满满的感动和回忆。

大头菜

横县种植大头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横县大头菜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便已驰名中外,村民从祖辈开始代代传授手艺。

大头菜香气浓郁、质地松脆,成为了横县人喜爱的咸菜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的开发包装,大头菜已成为当地的特产名片,畅销两广、港澳地区。

手工编织草席

横县的草席是以关草为原材料编织的一种纯手工艺品。一个简易、古老的机器,两个熟练的老手工艺人一递一送一打之间,草席被编织了出来。

草席编织工序繁多,每个环节都是体力活。每一根蔺草都靠双手穿过,实在费神费劲。一张草席编织完工,工人们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不知道这个传统手艺还能传多久。

竹编工艺品

横县当地许多农民利用本地及周边的竹子等资源搞竹编加工,他们利用做农活的空闲时间搞竹编,做到种田与竹编两不误。

可以说竹编制品,已经不再单有生产生活的功能,更是有着艺术性,也体现出中国人低调、内敛的气质。真心希望这种传统手工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被人们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像横县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值得被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的文化与味道,是机器永远无法代替的。

你们家乡有什么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吗?

快在评论区和乐乐分享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