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冽甚,饺子君对战汤圆客,孰胜?

北方人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南方人讲,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明日冬至,亘古不变之灵魂拷问——究竟是该吃饺子还是汤圆?

这个问题,对于南京这个不南不北、兼容并包的城市来说,只能靠口味解决!

哪家的饺子更香,哪家的汤圆更糯甜,比试一番才知道,今年是去吃饺子还是汤圆。

下面有请南京饺子界&汤圆界代表选手依次登场(BGM响起)——

南大校园角落里的大叔水饺,喂饱了十几届南大学子,即使现在涨到3.5元一两,也是大学食堂才有的价格。一到饭点就排长队,不过等的时间不会太久,学生大多打包带回宿舍。

都是传统口味,做法也家常,没有过多的调味,造型也不尽完美,吃起来就像是自己家里做的饺子。而最好吃的饺子,一直是自家的饺子。

饺子皮薄而有韧性,一只只圆鼓饱满,纯肉馅的咬开像肉丸咸鲜带甜,韭菜鸡蛋的咬一口满口留香,豆角肉的清香爽脆,白菜肉的水润鲜甜,挖一勺辣酱到塑料饭盒盖子里,边蘸边吃,停不下来!

店名其实是学生们喊出来的,南大人爱吃大叔水饺,除了物美价廉,还因为这里人情味浓。大叔永远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点饺子时任人放钱找零钱,大妈在屋子里包饺子,大叔在棚子下给饺子下锅,然后端过来满满一盒香喷喷的饺子,热热闹闹很有过年的气息。

开在明瓦廊的章姥姥水饺,与传统水饺不太一样,颜值很高,蔬菜汁揉面,每只饺子都是双色混搭,口味上也很创新,榴莲鸡肉、椒麻牛肉、鲜美墨鱼饺……味道都不赖!

特别表扬一下榴莲鸡肉水饺,听起来很黑暗的搭配,实则一口惊艳,这是什么神仙搭配!香香甜甜的,口感绵密,不习惯榴莲气味的人也可以接受,榴莲和鸡肉真的很搭啊,榴莲炖鸡,也很温补~

此外还是有很多经典口味的,饺皮都很有韧劲,馅心用心地稍作了改进:加了胡椒粉的鲅鱼饺子,少了鱼腥味,蘸上辣油,倍儿鲜!虾仁玉米肉的咸甜鲜完美呈现;莲藕、马蹄与鲜肉的搭配,丰富了饺子的口感;韭菜鸡蛋的用的是草鸡蛋,蛋香浓郁……

新桥水饺配上旁边的龙屋砂锅,是很多老城南人的冬日标配。营业至凌晨,来这吃夜宵的人很多,南京美食定律之出租车司机频繁出没的店,定不一般。

门面不大,但往里走几步豁然开朗。大口锅、白瓷碗、热饺子,小菜盐水花生和拍黄瓜味道都很不错,等的间隙到隔壁买些烧烤,回来饺子上桌,开吃!

韭菜、白菜馅一年四季都有,而荠菜饺子,也终于到了得以一饱口福的时候。饺皮不是那种很有韧劲的,而是偏爽滑润糯,陷料足,一咬满嘴汁,这味道,吃了20几年都不会觉得腻。

边吃边喝汤,个头不小,2两管饱!

在南京水饺界有句话,南有新桥,北有毛家。

24小时营业的毛家水饺,像一个随叫随到的老友,无论何时都能汲取到温暖。

老店新开后,环境宽敞明亮了很多,领餐票还是很有特色像以前食堂打饭的饭票。水饺种类很多,兼卖锅贴、馄饨、稀饭。

蔬菜和肉馅都很新鲜,辣椒酱很好吃,每次去都忍不住想打包辣椒酱回去,自取的小菜萝卜干脆绷绷的,朴实而味美。

倒上一圈陈醋,添一勺辣酱,蘸着吃下今夜的平淡。哪有什么深夜食堂,不过是夜里空荡的胃被热烫食物唤醒后的满足。

解放路上的小兜老爸水饺,一直是很多老饕的心头好,一到饭点,座无虚席。水饺每种口味二两起点,建议几人同去互相分享。

手擀的饺子皮很是筋道,煮完一只只圆滚立体。

馅料菜肉比例得当,肉质紧密有汁水,蔬菜新鲜可口,口味兼顾南北,荠菜、香芹、豇豆、茴香……一些馅料稍加创新,如白菜肉的加了香菜,素三鲜里撒了黑芝麻,吃起来更香。

自制的剁椒是一绝,新鲜不辣偏甜,配上麻油呛过的蒜泥,贼香!每次吃完满嘴大蒜剁椒味出门,芳香自赏。

牛牛水饺在珠江路开了有20多年,全透明玻璃的门面,一眼就将店内看了个透。

饺子皮也很门面一样,薄韧剔透,隔着皮就能看见里面的馅,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是牛牛水饺。

笋丁肉的脆爽清香,玉米肉的香甜,西红柿肉的咬开绯红酸甜味足,韭菜馅香而不冲,虾仁的一咬开能看到整颗虾仁,虾肉也很新鲜。

鸭血汤也是必点,纯用新鲜鸭血而无其他,老南京人爱的就是这一口清鲜。

95年开业至今,味道始终如一,做的大多是熟客生意,每天下午1点营业至凌晨3点,早已成了江浦人的深夜食堂。

没有菜单,饺子只有肉馅和菜馅2种,肉馅是猪肉,菜馅应时令变换,从和面、擀饺子皮、调馅到包饺子都是纯手工制作,辣椒酱也是自己熬的,老板娘和几位阿姨围着桌子聊天包饺子,很是温馨。

面皮薄而劲道,肉馅的汁水很足,加了葱花调味肉味浓厚而不腻,素馅的口感新鲜,因为掺入了油渣还有豆干,很香。胃口好的人还会再点一份砂锅,料放得实在,味道也不错。

食客来了就坐下,带着温度的饺子扔进锅,三五分钟后上桌,热腾腾的水饺蘸上点醋,一点酸味渗到鼻子里,深夜暖胃的主食,慰藉了饥肠,治愈了苦寒。

茂轩是典型的北方水饺,用双手虎口挤出来的,一个个讨喜的元宝样儿。

饺子有股东北的豪迈气,个头大数量多,按份卖不是按两,一盘16只,不过同价位的饺子可以双拼。

手擀的饺子皮Q弹筋道,素三鲜是很多人的最爱,里面有韭菜、鸡蛋和一整颗饱满虾仁。特色茂轩口味是牛猪肉加香菜,肉香十足。酸菜肉里的酸菜也很够味,还有香菇鲜美的双菇肉,鲜润可口的西葫芦鸡蛋馅等等。

除了饺子,店里汤浓肉多的骨头汤以及拉皮、红肠等东北小吃也很受好评。一份水饺,两盘凉菜,一杯小酒,美翻!

觅食明瓦廊,在路口看到这家新开的饺子店,一进店老板浓浓的东北口音听着很是亲切。

作为南方人,第一次尝试了酸菜肉水饺,酸鲜开胃,一只一只停不下来!

醋用的是浙江红醋,粉粉嫩嫩的,酸甜开胃,蒜泥和辣酱都是秘制的。

烤肉味道也超赞,洋葱打底,烤得滋滋冒油,生菜一包塞进嘴里,满足!豆腐很嫩入口抿化,肉串也很入味。

环境清爽安静,聚在一起烤肉、撸串、吃水饺,好不热闹!

从最初的私房小馆到现在楼上楼下3层的海鲜店,十二楼的名气是口口相传出来的。

咖啡馆式的文艺装修,开放式的厨房,吃饭像是在家里一样温馨自在。

鲅鱼虾仁水饺每桌必点,饺皮煮到半透明,一口下去,层次鲜明,鲅鱼鲜美,个大饱满的虾仁更是增添了脆滑的口感,料足多汁,吃起来超级满足!

菜品以铁板制作为主,花甲生蚝、海鲜炒饭、天鹅蛋、香煎鲳鱼……分量都很足,海鲜肉质饱满,多为简单调味以凸显自身鲜美。

老板人也十分风趣热情,会分享自己做的牛轧糖,或是请你品尝新泡的凤爪,相处起来像朋友一般。

饺子君亮相已毕,接下来舞台交给汤圆客——

提起曹都巷,吃货们第一反应——罗家桂花汤圆!

一进店,就被满室的蜜香击中。用红枣、酒酿、红糖、糖桂花熬制整整两个小时而成的甜汤,深红透亮,在大桶里旋转欢舞,看着就欢喜。

圆的是芝麻馅,长的豆沙,可以双拼,乒乓球大小的“白胖子”挤在甜汤里,微微靠近,桂花香扑面袭来。汤底看着浓稠,喝起来却沁甜清爽,回味时微微的酒糟暖香,在唇齿间久久萦绕。

用筷子颤颤巍巍夹起一只汤圆,试探着轻咬一口,像是亲吻婴儿肌肤般的细腻软嫩,嘴巴一抿就可以化开,再咬一口馅噗地流出,滴落进汤里都让人心疼。

软而滑的汤圆皮,颇似安徽人吃的菜团子,咸口的鲜肉汤圆罗家也有,可以买生的回去清水煮熟,咬一口鲜香爆汁。

安家桂花汤圆95年就来了茶南,那时候的茶南,还是小摊车的天下,而安师傅的摊子分外红火,来往的人都乐于买上一份热乎乎的汤圆,桂花汤圆的味道,不知陪伴了多少茶南人的成长。

入口,皮儿软糯绵滑,流心馅儿油亮蜜甜,汤甜而滑爽,毫不黏腻,浓浓的酒酿香里还有丝丝桂花的清香。

同样是水磨汤圆,模样、味道都让人不由得想起上面的罗家,原来安师傅的妻子姓罗,和罗家老板是亲姐弟。不过汤圆的味道仔细品尝,还是有些许差异的,安家的汤底甜度稍减,汤圆皮稍弹韧些,不似罗家那般入口即化。

甜汤在大桶里欢呼雀跃,缤纷而灿烂;红豆在蒸锅里一点点鼓胀起来,豆香四溢;白胖的汤圆,一只,两只,忽地全探出头来……成就冬日里最为耀眼的明艳。

华侨路房产局正对面巷子里,小小一家店面,人气却很旺,一般下午5、6点东西就卖得差不多了。

手工的汤圆,馅都是自己熬的,芝麻的一口咬下去馅儿溢出,芝麻的香气在齿间摩擦中愈发浓烈,豆沙汤圆甜度较为适中,有着淡淡陈皮的味道。汤底丝丝甘甜,桂花和酒酿的香气浓烈,较罗家、安家的清爽些。

店里自制的酒酿我们秋天测过,味道很正,烧麦买的人也很多,里面松子大颗肉也多。

一般拿自己名当店名的,多半很有自信与魄力,老板以前是莲湖的师傅,退休后凭着好手艺,自己做糕团卖,现在店也是小有名气的老字号。

特色的铜箔,纯手工叠制的元宵,柜台上的各色糕团,尽显浓浓的南京风味。

四喜元宵,馅心分别为芝麻、豆沙、五仁和枣泥,口感与汤圆不同,有嚼劲而不粘牙,竟像是在吃糕团一般,汤底由红糖、枸杞、桂花、红枣等熬制,带着丝丝姜味,暖身又饱腹,也售生元宵。

在长乐路靠近武定门地铁站的位置,店铺很小,路过总看见人们在门口围着小板凳吃食。

可以点碗糖芋苗或赤豆元宵,加两颗大汤圆,黑芝麻的一咬流心,带皮红豆沙自然清甜,赤豆元宵,口感滑溜,甜度不大,吃着也很舒服。

买碗汤圆,临街而坐,无惧寒冷。

店在洪家园公交站旁,靠近宜家,逛宜家的时候顺便尝尝的,味道很不错。

酒酿大汤圆,继承了城南糕团店的手艺,馅料实在,口感柔、糯、滑,可以买生的回家煮,不破不烂,味道依旧。

有趣的是,这家也卖饺子,芹菜、韭菜、白菜肉的,得,一盘饺子一碗汤圆,齐活。

这家店以前也叫城南糕团,就像遍布南京的七家湾锅贴,城南、七家湾不过是个地名而非品牌。现在铺子在夫子庙和老门东中间的路上,一进店就闻到股浓浓的桂花甜香。

糖芋苗和赤豆元宵味道很地道,能唤起一个资深南京人童年的味觉,酒酿叠元宵也不错,芡勾得刚刚好,既稀薄又不失黏性,元宵软而不烂,吃完满口余香。

瑞金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角落,没有门头,只有个对外的小小窗口,卖各种口味的汤圆、粽子,还有酒酿。

甜口的黑芝麻、豆沙、花生核桃仁馅,咸口的有鲜肉和荠菜肉,无馅的的小汤圆也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习惯买点汤圆搭点酒酿回家,清水煮开酒酿一冲芡一勾,汤圆一只只白胖浑圆,皮子口感细腻,软绵滑糯,馅香可口。

开遍南京大街小巷的白下元宵铺,一道赤豆元宵俘获了不少吃货的心。

与传统元宵不同,白下元宵铺的红豆汤底、元宵是分开煮的,先盛红豆莲子糊,浇上满满一勺现煮小元宵,桂花酱一淋,碗里便开出一朵红底白瓣黄蕊的花,香气扑鼻!

赤豆糊大汤圆亦是如此,汤圆因过了次冷水,口感Q弹软糯,一口下去爆浆,芝麻香浓郁,赤豆莲子桂花藕粉底,浓稠香甜,直吃得人心胃暖,欣意生。

在南京,同样是专做老南京特色菜的食朝汇,名气虽不敌南京大牌档,但口味丝毫不逊色。

古色古香的环境,服务员身着长袍马褂、民国学生装,一进去仿佛穿越了时空。

特色的雨花石汤圆,赋南京雨花石的形于食,汤圆静卧水中,如石在潭,静美清灵,然而以假乱真的硬更衬托出糯米团子的软糯,黑芝麻馅里猪油香浓,伴有桂花浅香,甜度也恰到好处。

冬至大如年,甭管是饺子还是汤圆,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看它们咕嘟咕嘟在热气腾腾的锅里翻滚,一个个圆滚白胖,再到烫呼呼吃进嘴里,与同伴互相取笑,整个过程熨帖了又一冬的清寒冷涩,即使冬至,亦暖尤喜。

当然真·吃货才不会纠结,白天吃饺子,晚上吃汤圆,一年一次,不吃可亏?

○本文由南京上哪吃原创发布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