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学术观点 | 石春煦. 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及其应用研究:社会符号学视角

日期: 来源:语言学通讯收集编辑:石春煦

FLLS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专栏 

摘要

控辩审关系研究是中国刑事庭审话语研究的热点,但先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构建基于价值协商的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从多模态资源的框定、选择、前景化及配置等维度探索控辩审关系建构中价值协商的话语资源。该框架有利于运用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如微观与宏观、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等),系统考察庭审互动中控辩审三方如何调用多模态资源,构建群内、群外身份并建构各方关系,从话语视角关注庭审中的控辩审关系,拓宽控辩审话语研究的维度和广度,促进数字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


关键词

控辩审关系;庭审语篇;多模态分析;社会符号学

作者简介

石春煦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教育语言学

电子邮箱:yusikiki@163.com

1 引言

控辩审关系是指在法官中立下实现控方和辩方间的平等关系(陈金诗,2011)。在中国,它涉及刑事庭审中的控方(公诉人)、辩方(辩护人、被告人)、审判方(法官)等庭审主体。控辩审关系是中国刑事庭审的核心,反映刑事诉讼实体公正、程序公正的双重使命(张斌,2013),是法律研究与实践重点关注的问题。
控辩审关系的相关研究最早始于法学领域对庭审改革中控辩审角色定位的考察(如陈瑞华,2000;谢佑平,2003),后来逐渐扩展到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领域(如王文军,2011;刘斌,2012),它们基本没有触及语言对控辩审关系建构的重要作用。随着法律语言学的兴起,庭审互动中的控辩审关系研究开始得到话语领域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庭审控辩审互动中的话语策略成为了话语研究的热点(如杜金榜,2003;廖美珍,2012;Gibbons, 1994)。先前对控辩审的多模态话语策略和技巧的研究还比较少,但随着数字时代庭审直播的全面推广,控辩审各方的一言一行都处于更大范围的监督之下(胡铭、梁斌,2011)。在数字时代法治建设的背景下,相关研究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法制专业媒体宣传中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的变迁研究(1978—2021)”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基于个体化理论(Martin, 2010)和多模态设计理论(Kress, 2010;Bezemer & Kress, 2016),构建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关注控辩审关系建构中的价值协商(即价值、观念等在话语意义系统中的实现),并考察如何采用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如微观与宏观、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系统探索庭审公开化进程中的控辩审关系。

2 控辩审话语研究

在话语分析视角下,控辩审话语研究重点关注控辩审三方在庭审互动中的话语策略,相关研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进行考察。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控辩审价值协商的语篇语义资源,强调控辩审关系建构语义资源的语境制约性,关注法制群体身份建构的社会符号资源,探索庭审语篇中控辩审关系建构的人际维度(如袁传有、胡锦芬,2012;施光,2016);考察相关群体对案件的事实建构,关注控辩审话语的概念维度(如王振华、石春煦,2016);重视庭审交际互动中的话语组织与话轮互动(如王振华、张庆彬,2015),关注控辩审话语的谋篇维度。相关研究有利于探索这些语言使用者如何在庭审中建构事实、协商价值,建构其法制群体身份,从而向公众传播法制价值,但对控、辩、审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考察有限。语用学考察语言使用如何反映身份的信息,肯定话语资源对建构语用身份的重要性,重视与特定身份相联系的行为规范的相关价值观(如冉永平,2010;陈新仁,2013)。语用学视角主要关注庭审宣传话语法庭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策略,如称谓语选择 (如夏丹、廖美珍,2012)、话语资源选择(如廖美珍、龚进军,2015;孙炳文,2015)以及伦理语用识解(如肖薇,2020)。语用学视角关注控辩审话语的交际属性、语境制约性和使用者的能动性,探索这些法制群体的言语行为及(不)礼貌策略,未系统考察他们在庭审中的价值协商过程,对控辩审话语建构的动态过程关注较少。批评话语分析关注庭审语境中言语表征与机构权力之间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学家认为机构中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权势关系,并体现于机构话语中。相关研究探析权力的不对称性及去权力互动对庭审各方话语建构的影响(如 van Dijk, 1998),运用成员身份范畴分析法探索机构身份的权力制约性(如王雪玉,2012),研究微观话语建构如何反映庭审参与者的权力关系(如崔凤娟,2017)。上述研究为控辩审关系的话语建构提供启示,但主要从共时视角对庭审中控辩审关系的历时研究进行考察。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将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如表情、声音、身势语等)视为庭审互动的重要意义系统,关注控辩审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的语用功能(如 Matoesian, 2016);分析庭审互动中多模态资源对控辩审身份的建构(如 Yuan, 2018)、以及多模态资源分配所反映的庭审主体的权力关系(如李文、王振华,2019);关注多模态资源互动的机构语境,解读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 Zappavigna & Martin, 2018)。
总体上,庭审控辩审话语研究在社会建构主义范式下,从不同维度对控辩审关系话语进行理论建构,是其他领域(如法学、传播学)庭审研究的有利补充。其关注控辩审关系建构的微观话语资源,重视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的宏观因素,为庭审宣传中控辩审关系话语研究铺平了道路。不过,先前话语研究都认同价值协商在控辩审关系建构中的重要性,但未形成基于价值协商的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而系统的分析框架更有利于大数据时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杨信彰,2009;O’Halloran et al., 2016),可以更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宣传和教育。

3 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的建构

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以个体化理论(Martin, 2010)和多模态设计理论(Kress, 2010;Bezemer & Kress, 2016)为基础,关注控辩审话语中的价值协商,从微观与宏观层面构建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
该框架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化理论(朱永生,2012;Martin, 2010)。个体化研究涉及亲和关系(affiliation)和资源分配 (allocation) 这两个互相关联的维度,关注交际者的言语社区身份协商:亲和关系维度关注个体或群体在身份建构中的社会符号资源使用,其将不同社会文化身份进行分类(如个体身份、亚文化身份)联合具有相同价值观的语篇受众,形成身份亲和关系,以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Martin, 2010: 23);资源分配维度重视语境对社会符号资源分配的限制性,考察不同社会文化身份所分配的社会符号资源的差异。构建身份的社会符号资源可分为行为和非行为的表义资源,与行为相关的表义资源分为语言和副语言(Zappavigna & Martin, 2018)。这一视角明晰了社会符号资源对价值协商、身份建构的重要性,为控辩审话语的多模态分析提供元理论。
该框架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多模态设计理论(Kress, 2010;Bezemer & Kress, 2016)。该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思想为基础,以符号制造者为中心,将框定(framing)、选择(selection)、前景化(foregrounding)以及配置(arrangement)作为社会符号资源选用的重要原则,在社会符号学视域下考察符号制造者如何在交际互动中调用社会符号资源进行价值协商,从而实现交际目的。其重视社会交际中多模态调用的语境,为以符号制造者为中心的多模态分析框架的系统建构提供理论依据。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控辩审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见图1)。在微观层面上,该框架关注控辩审关系如何通过三方的价值协商得以建构,将多模态调用维度(框定、选择、前景化、配置)及语境因素(价值协商内容、参与者特点、模态特点)相结合, 并进一步将多模态设计原则(框定、选择、前景化和配置)次系统化(石春煦,2019):第一,在模态框定上,关注语境对身份建构具有规定性。模态框定其有强弱之分,并具有规定性与个体性;第二,前景化维度上,前景化资源提供价值协商的主要信息,而背景化资源则提供背景信息起辅助作用,评价性语言涉及态度、判断和鉴赏系统,对价值协商具有重要作用(Martin & White, 2005);第三,在模态选择及配置维度上,建构身份意义的符义资源包括音韵融合型副语言和语义融合型副语言(马丁、扎帕维尼娅,2018)两种类型,多模态资源之间或资源内部的模态配置会影响价值协商和身份建构。在宏观层面上,考察控辩审三方的群内、群外身份建构。在中国刑事庭审中,各方运如何评估社会交际活动,并基于多模态资源(语言、副语言)的交际潜势,对其进行选择、前景化和配置(Kress, 2010),从而在庭审互动中进行价值协商。这样,控辩审三方在语境中产生关联,通过协商基于概念实体的评价语义,并引发价值观的联合或疏离,最终建构控辩审各方的多模态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群内关系(控辩审法律共同体的构建、控方与审判方作为国家司法群体的构建)、群外关系(控方、审判方作为国家司法群体与被告人的互动)。因此,微观、宏观层面的分析可以互相联系、互相印证,有利于控辩审关系的系统考察。
综上,该框架以庭审中基于价值协商的控辩审关系为中心,有利于从模态框定、选择、前景化和配置等维度探索控辩审如何基于修辞目的,使用多模态资源建构事实、协商价值,建构群内、群外身份,从而建构控辩审关系。

4 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的多维度应用

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有利于控辩审关系的多维度考察。本文相关课题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以法制专业媒体庭审宣传话语为语料,以庭审宣传中基于价值协商的控辩审关系为研究对象,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法制专业媒体发展历程(1978-2021)控辩审话语中话语资源的框定、选择、前景化、配置等维度展开研究,关注庭审互动中控辩审三方如何构建群内、群外身份并体现各方关系,系统探索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模式的历时变化及其与国家法治化建设间的互动。
研究语料涉及权威法制专业媒体的庭审宣传话语,主要包括报纸法治栏目(如“法制日报”)、电视法治节目(如“今日说法”)、微博庭审直播(如各地法院官方微博)及网络视频庭审直播(如“庭审公开网”)。它们使控辩审关系得以构建,而话语分析亦使构建方式和三方关系的互动与历时变化得以呈现。

4.1 微观、宏观研究

该框架有利于从多模态资源的框定、选择、前景化及配置等微观维度出发,考察庭审宣传话语中的控辩审关系建构。
第一,从模态框定维度,关注庭审宣传话语中控辩审三方的身份建构。模态框定涉及符号制造者(如控辩审各方)在交际中为实现修辞目的,对语境中可使用的模态、语类以及文本进行固定,以生成意义(Kress, 2010: 122)。因此,相关研究可以从语类角度出发(Martin & Rose, 2008),探索法制专业媒体庭审话语语境,分析控辩审三方基于价值协商的语类特征,考察庭审公开化语境对控辩审关系建构的模态框定。
第二,从模态前景化维度,关注上述时期中法律共同体价值协商的语言模式。首先,在词汇层面上探索控辩审价值协商的话语资源。语言是控辩审关系建构的前景化资源。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横组合和纵聚合的概念,考察不同庭审宣传语境中法律共同体如何协商态度、命题(言据性),以及态度协商的程度。其次,在语篇语义学(Martin & Rose, 2007)层面上,对比不同时期法律共同体价值协商模式的变化,分析其对身份建构语言资源的选择。
第三,从非行为符义资源的(模态)选择维度,对比公诉人、法官作为国家司法群体的身份建构及其变化。该框架基于Zappavigana & Martin(2018)对符义资源(作为表意系统的多模态资源)的分类,将控辩审话语的非行为符义资源分为价值象征资源(如徽章与制服等)与非价值象征资源(如发型等),考察控方、审判方作为符号制造者如何基于价值象征资源所表达的交际意义,对相关资源进行选择。
第四,从行为符义资源的(模态)配置维度,考察公诉人、法官与被告人价值协商中语言与副语言配置的连贯性,关注他们的庭审互动以及关系变化。首先,考察不同的符义资源之间或同一个符义资源中不同成分之间配置的连贯性,及其如何影响控辩审关系建构。其次,考察控辩审作为符号制造者,如何通过模态复合体传递身份信息,实现群内群外的价值协商。再次,探索上述时期符义资源配置(如空间、版面安排)反映的控辩审关系变化。
该框架有助于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探索控辩审关系建构的多模态资源,对控辩审话语的再语境化具有指导作用。

4.2 共时、历时研究

该框架有利于从共时和历时视角分析庭审公开化历程中控辩审法律共同体建构的话语策略,揭示庭审中法治价值的话语协商。
一方面,从共时视角看,控辩审关系的话语中,语言作为前景化资源对控辩审三方的身份建构与互动具有重要作用。该框架有利于探索群体身份建构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如评价资源、谓词资源),揭示法治价值协商的动态过程,展现庭审的法治化进程。同时,在副语言层面上,厘清庭审宣传话语中控辩审各方多模态调用特征的异同,揭示中国刑事庭审的公开化过程。随着法制专业媒体的发展,控辩审关系建构的符义资源越来越多样化。该框架通过对比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模式的差异,分析其所反映的庭审公开化、法治化进程。 
另一方面,该框架有助于从历时角度全面探析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模式的变化,关注庭审法制宣传的传统模式(报纸报道、电视节目报道)以及互联网模式(图文直播、视频直播),提升法制专业媒体的价值导向功能。比如探索改革开发以来庭审宣传的报纸发展时期(1978—2021年)、电视节目发展时期(1999—2021年)、图文直播发展时期(2004—2021年)以及视频直播发展时期(2009—2021年)控辩审各方身份的多模态建构及其变化;对比上述时期法官、公诉人、辩护律师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价值协商模式的变化,以及公诉人、法官作为国家司法群体的身份建构及其变化。亦可以考察上述时期公诉人、法官与被告人的庭审互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其有利于帮助公诉人、法官、律师等从语言学角度形成对法律共同体身份的共识,亦促进法治价值的传递,对新时代法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该框架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的建设和弘扬,对庭审公开化进程中的司法宣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3 定性、定量研究

该框架有助于促进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考察法制专业媒体庭审宣传语篇中控辩审的价值协商,实现了对法治化进程中控辩审关系的静态描述和动态考察,对数字时代控辩审关系的(再)语境化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该框架可以结合法制专业媒体庭审宣传的具体语境,通过语言学的统计工具和完善的理论来分析和讨论庭审宣传话语中控辩审关系的多模态建构,使相关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如从框定、选择、前景化、配置等维度入手,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语篇分析,探究控辩审如何使用话语策略形成法律共同体;控方、审判方如何建构机构身份,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控辩审如何运用话语策略积极实现平等关系,从而促进司法公正。UAM 语料库工具运用于语言实例的定量分析,多模态分析软件 MMAV 用于控辩审关系建构中多模态调用特征的标注和数据分析,建立庭审话语语料库进行定量研究(如图 2),系统考察控辩审互动中多模态资源调用的异同,分析背后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
因此,该框架有利于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多模态资源的使用进行实例化分析和数据统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控辩审话语进行研究。

5 结论

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构建基于价值协商的控辩审关系多模态分析框架,有利于从多模态资源的框定、选择、前景化及配置等微观维度分析控辩审三方如何综合调用多模态资源进行价值协商,探析控辩审互动中非行为符义资源、行为符义资源的选择、配置特征及其变化,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控辩审关系建构的差异性和动态性,考察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的范式,探索中国刑事庭审公开化进程。本项研究有利于系统探索控辩审关系话语建构模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国家法治化建设间的互动,对庭审多模态话语的再语境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将拓宽控辩审关系话语研究的维度和广度,促进数字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陈金诗. 控辩审关系的建构:法官庭审语篇处理的框架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陈瑞华.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 法学研究,2000(5):30-58.

陈新仁.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 外语研究,2013(4):27-32.

崔凤娟. 庭审中的模糊语言与权力关系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5):19-25.

杜金榜. 论法律语言学研究及其发展[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14-17.

胡铭、梁斌. 网络庭审直播视野中的刑事审判——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84-195.

李文、王振华. 司法话语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0-119.

廖美珍. 法庭审判话语框架分析[J]. 当代修辞学,2012(6):83-91.

廖美珍、龚进军. 法庭话语打断现象与性别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5(1):43-55.

刘斌. 法制新闻传播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冉永平. 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 外语教学,2010(1):1-6.

石春煦. 个体化视角下公诉人身份建构的多模态设计[J]. 现代外语,2019(2):243-253.

石春煦. 身份研究:积极话语分析和批判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 外语学刊,2022(3):45-51.

施光. 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系统研究[J]. 现代外语,2016(1):52-63.

孙炳文. 从关联视角看庭审互动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 当代修辞学,2015(1):56-61.

王文军. 法治新闻报道的传播学分析[J]. 法学,2011(9):54-60.

王雪玉. 庭审交际中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124.

王振华、石春煦. 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篇中的作用[J]. 现代外语,2016(6):751-762.

王振华、张庆彬. 作为社会过程的法律语篇及其谋篇语义[J]. 外语教学,2015(1):1-6.

夏丹、廖美珍. 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与身份建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4.

肖薇. 法制新闻传播的道德话语表征与功用——伦理语用学的视角[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48-157.

谢佑平. 历史视野和文化语境下的刑事诉讼模式[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1-78.

杨信彰. 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 外语教学,2009(4):11-14.

袁传有、胡锦芬. 惩治犯罪:公诉词语类的评价资源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3):55-59.

詹姆斯·马丁、米歇尔·扎帕维尼娅. 副语言意义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著)[J]. 吴启竞、王振华(译). 当代修辞,2018(1):2-33.

张斌. 论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的控辩审[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71-74.

朱永生. 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 现代外语,2012(4):331-337.

Bezemer, J. & Kress, G. Multimodality,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 Social Semiotic Fram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Gibbons, J. (ed.). Language and the Law [M]. London: Longman, 1994. 

Kress, G. 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0. 

Martin, J. R. Semantic variation-modelling realization, insta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social semiotoics [A]. In M. Bednarek & J. R. Martin (eds.). New Discourse on Language: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 Identity, and Affiliation [C]. London: Continuum, 2010: 1-34. 

Martin, J. 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Continuum, 2007. 

Martin, J. R. & Rose, D. Genre Relations: Mapping Culture [M]. London: Equinox, 2008. 

Martin, J. R. & White, P.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5. 

Matoesian, G. & Gilbert, K. Multifunctionality of hand gestures and material conduct during closing argument [J]. Gesture, 2016, 15(1): 79-114. 

O’Halloran, K. L., Tan, S. , Pham, D. S. , et al. A digital mixed methods research design: Integrating multimodal analysis with data mining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for big data analytics [J].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2016, 12(1): 11-30. 

Van Dijk, T.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London: Sage, 1998. 

Yuan, C. A battlefield or a lecture hall? A contrastive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ourtroom trials [J]. Social Semiotics, 2018, 29(5): 1-25. 

Zappavigna, M. & Martin, J. R. Discourse and Diversionary Justice: An Analysis of Youth Justice Conferencing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网址:http://www.fjwy.cbpt.cnki.net
邮箱:fjwy@fjnu.edu.cn
电话:0591-83429587
地址:福建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50007)

推荐阅读:

学术研修

核心期刊论文写作

学术研修 | 3月27-4月6日直播. 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实用指南(入门级)


点击蓝字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方法

学术研修 | 4月21-23日. “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能力提升与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


相关阅读

  • 全球水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 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持着在地球上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安全和清洁的水是一项基本人权。然而,几十年来的不善管理和滥用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导致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健
  • 中钢协:加快国内铁矿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   中新经纬3月23日电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微信号消息,2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安徽马鞍山召开“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座谈会。  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规划发
  • 南阳乡:保护水资源,共护南溪河

  • 春光喜微澜,滴水即生命。又到了万物复苏、流水潺潺的时节。为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切实增强辖区学生保护水资源意识,3月22日,在第31届“世界水日”到来之日,南阳乡组织开展“
  • 文明单位示范引领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 “快看看这个节水行为规范,洗漱间隙记得关闭水龙头,合理控制水量和时间!”“谢谢你们的宣讲,节约用水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遵守的。” 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六届“
  • 注滋口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护水活动

  • 岳阳广电全媒体3月23日讯(通讯员/彭锦霞)在第三十一个“世界水日”和第三十六个“中国水周”到来之际,华容县注滋口镇开展“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广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扣3分!神木231名司机被抓拍

  • 驾车时接打电话不仅分散精力、妨碍驾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交通违法行为而且会使司机的视野变得狭窄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危险性堪比酒后驾驶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明确规定开车接打手机
  • 神木直聘221期丨最高8000元/月!文员招聘专场

  • 神木市汉乾矿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聘文员3000-5000元/月工作要求:1、主要负责公司招标文件的编辑及其他领导安排的任务;2、缴纳五险一金,包食宿。查看详情公司地址:神木市第二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