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财经 | 降准又来了!央行为何此时降准0.5%!哪些因素在推动?对生活影响几何?

"

从央行官网获悉,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预计释放资金9000亿元,那么此次降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又到了周末,央行带来重磅消息。如市场所料,国务院常务会议过后两天,降准靴子落地。

9月6日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年内央行三次降准

事实上,在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释放了“降准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来源:央行官网

就在市场纷纷猜测降准何时到来时,央行9月6日发布降准公告。先来划重点——

一、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二、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三、不包括三类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是金融机构中最低的,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此次全面降准不包含这三类金融机构。

四、定向下调:为促进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为何在此时降准?

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也有利于稳妥有序释放资金。因此,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框架,大型银行、中型银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分别为13.5%、11.5%、8%。从国际视角和历史视角来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从整体而言是偏高的,降准确有一定的空间。

董希淼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全面降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降准之后,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资金成本进一步降低(相比MLF等货币政策工具,降准释放的资金成本最低),有助于提升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李义举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降准”势在必行。7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环比下降36.14%,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仅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前值下降0.22个百分点,信贷成为拖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因。与此相对应的是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仅增长4.8%,信贷市场上需求同步下行。虽然央行在8月20日公布了新的LPR报价,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并未显著下降。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发力时点已到,货币政策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提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及时之举。

降准的效用几何?

通过货币乘数,降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同时,降准本身也提升了货币乘数。因此从理论上看,降准对于创造流动性的效果是显著的。历史上的多次降准,也都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

不过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流动性扩张并不意味着信用扩张,而信用扩张才能真正帮助提振实体经济。具体来说,降准的效果受到了企业和居民部门与银行体系之间的资金联系的影响,即实体经济的融资意愿和银行的惜贷情绪。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因此当前的环境下,降准的效果会有略微的受限。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经营方向的主动引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降低实际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进,以使得银行在市场化定价的前提下提升贷款意愿。

央行2011以来13次降准

从2011年11月底以来,央行共实施了13次全面降准,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1.5%降至13%。上一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是在今年1月,但分两次下调,分别在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各下调0.5个百分点。

今年5月,央行又公告,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该档次为8%,于5月15日、6月17日和7月15日分三次实施到位,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

在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方面,8月17日,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并与8月20日发布了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LPR为4.25%(此前为4.31%),5年期以上LPR为4.85%,LPR每个月都会变化,具体公布的时间是每月20日。

股市行情或更加强劲

不少投资者都关心,此次降准对股市将带来哪些影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降准属于逆周期调节的有效措施,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

杨德龙分析说,这次降准落实了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即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这次降准属于逆周期调节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力的提振了市场信心,对当前股市属于重大利好,有利于行情进一步走高。

“本周A股市场走出强劲回升的态势,指数实现“五连阳”,明显强于海外市场。我认为,2019年将呈现出美股见顶回落、A股触底回升的态势,上证指数重回3000点之上。今年3月底上证指数快速上攻站上了3000点,之后出现了回落,失守3000点,而本周A股在众多利好推动之下,重新站上3000点。这说明投资者对于逆周期政策的出台,有了更高的预期,市场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金九银十’行情必将更加强劲。”杨德龙表示。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更为乐观地表示,A股有望再创新高,实现3500点的目标。

中信建投认为,从行业配置的角度来看,首先,牛市第二阶段到来券商将构成最优行业,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改革对券商也长期利好。其次,利率下降,经济转型,长久期的成长股估值水平提升更快,叠加盈利预期的改善,长期看好。第三,信用宽松,利率下降,逆周期力度加大,对于估值低,困境反转的部分周期(例如化工、汽车)行业也具备良好的机会。第四,消费也成为内生增长的主要需求,这也是值得长期坚守的方向。第五,利率下降之后,高股息板块的配置价值对固定收益类的投资者也具备新引力。因此,我们最优先推荐配置券商和科技,加配困境反转的化工、汽车等周期品,坚守消费和高股息品种,实现金秋大丰收。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央行此次“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力度很大,释放出了近万亿的长期资金,确保了市场流动性充裕合理,对股市、债市等都具有利好影响。对股市而言,能够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给股市带来直接的利好影响,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对债市而言,历次定向降准对于债市影响显著,流动性充裕对债市属于重磅利好,可能会对债市形成提振。

降准对楼市影响有限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贷款政策一直坚持从紧的态度,包括此次降准本身也不会直接和房地产有关联,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有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降准不是为了刺激房地产,降准前已经多次针对房地产收紧政策,筑大坝,避免资金流入房地产。

张大伟指出,从2019年7月份来说,各种针对房地产信贷、资金的收紧政策不断出现,累计针对房地产资金收紧,中央各部门有多达25次各种政策与表态,整体看2019年8月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合计多达60次。这在2019年春节后是新高,仅次于各地两会集中的一月份。2019年1-8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高达367次!相比2018年1-8月份的315次上涨了17%。累计次数刷新了房地产调控记录。从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看,2019年来,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成为最主要特点,房地产调控再次升级。

张大伟表示,从历史看,降准对于房地产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能缓解资金面压力,包括2019年初的第一次降准后,市场出现了小阳春。但在当下楼市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楼市利好有限。

“只要信贷政策不出现明显变动,其他政策的调整对楼市影响非常有限。目前的房地产政策依然是除信贷以外政策微调越来越多,但整体政策基本面依然保持比较紧的状态。”在张大伟看来,降准能够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另外对于购房者按揭来说也能够相对获得平稳的信贷价格。降准对于购房者来说,房地产贷款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依然是优质信贷业务,降准后LPR有望有所下调。

“降息”概率有多大?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很可能仍是考虑到目前面临的稳汇率约束,近期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效果创下了年内新高,而相较于MLF利率的调整,准备金率理论上仍属于中性冲销工具并不会带来额外的压力。MLF利率等政策利率的调整,预计最快至本月中才会出现。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则提出9月降息观点。他表示,从2018年以来的降准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不畅,要通过引导LPR下行来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而LPR下行的空间仍然需要降息等落地才能打开。同时,美联储再次降息在望、国内通胀压力阶段性回落,国内降息空间也将打开。

明明同时认为,从历史上看,降准和降息并不互斥,而立足当下,降息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下的顺势而为,同时可作为一个观察LPR改革机制的契机,反而可以为后续降息铺路。

华讯投资研究院认为,降息也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一种选择,而且降息有利于刺激消费,在推动GDP影响方面,消费更加直接,稳消费就是稳增长。不过,考虑到目前生猪价格持续攀升可能带动CPI上涨超预期,央行对于降息保持相对审慎的态度,但年内仍存在一次降息的可能。

——//////////——

监制:志军

文字:王茜

版式:老李

权威行业全媒体

王女士

合作热线

010-63452041

13701074918

4000565698

声明

现代物流报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本报记者原创外,亦含有各大媒体、互联网平台推荐作品。如图文侵权,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欢迎广大朋友及作者直接投稿给我们!

电话:4000565698

投稿邮箱:xdwlbbjb@163.com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