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依靠创新驱动需从三方面着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首先,实体经济的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三跑并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通过引进技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和再改进,推广很快,在此过程中,一些领域有所创新,有所领先。比如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二是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2019年的投入超过2万亿,从投入总量来说,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位列居第2。

三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8年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8.5%,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三分之二。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第一位。 尽管我们在创新领域取得很多成绩,也存在很多短板,未来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应该从三方面努力。

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要尽量利用全球的资源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但是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环节,还是要进一步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同时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市场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持之以恒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同时也防止产业链过于依赖外部。

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攻关、解决技术性难题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的前提是知道路径在哪里,目标在什么地方。如果真正要实现领跑,还是要依靠市场,靠大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政府组织在短时间内攻克有共性的核心技术,然后带动产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活动的财税支持,使得企业和个人有内在动力去创新。

创新不仅仅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还要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没有大量的基础性的研究,就不可能看到科技发展未来的趋势。

(经济日报记者陈学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