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实现全球文化产品“中国化”的经济体

经济全球化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到的“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密切相关。

研究文化贸易问题也具备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其他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贸易问题具备明显特征。文化产品生产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消费又具备网络外部性,一方面,使其目标市场拓展到全球,另一方面,也特别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

国内市场大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有机会产生“本地市场效应”,本土市场规模成为推动本土文化全球传播以及本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优势条件,而小国文化则容易被忽略,小国文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优势。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以影视产业为例》,罗立彬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文化贸易问题就成为非常独特且有趣的研究对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中国正在迅速由一个文化市场小国发展成为文化市场大国。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如果中国收入水平可以持续提高,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仍然具备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由于同时具备“人均中等”和“总量第二”的特殊国情,中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本地市场效应”两大优势。中国可以在文化产品全球生产过程中承担一些具备比较优势的环节,同时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也能支撑起较大规模的投资,以全球受众为目标的文化产品也会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来降低“文化折扣”以赢得中国市场,进而把中国文化元素也推广到全球。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具备这种国情的国家只有中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战略——以影视产业为例》希望基于上述理论与现实背景,以影视产业为主要案例,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证的解读,并对中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路径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实践当中已经出现的一些做法,本书希望可以对其进行解释,以增强这些做法的说服力;对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本书也希望能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总体而言,本书认为,中国是全球最有条件充分利用全球化机遇,“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跨越式地发展文化产业并推动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也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实现全球文化产品“中国化”的经济体。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

原标题为《文化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罗立彬

编辑:袁昕

流程编辑:吴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