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推动经济稳步恢复,消费刺激政策必不可少

刘哲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在国内新增本地病例回落清零的情况下,各地逐步进入精准防控阶段,正常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中小制造企业、服务业复工复产稳步提升。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了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了89.9%。3月以来,中小企业的复工率稳步提升,但受到外省员工返岗率、收入成本低、需求活跃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总体仍低于大型企业。

当前经济恢复进入到下半场,制约经济恢复的主要矛盾从供给侧正在转为需求侧。在从保供应向全面恢复的过渡期,需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进度,通过加大直接补贴力度,推动消费与供给的同步复苏,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活力的全面恢复。

从“供给冲击”到“需求约束”

在国内疫情暴发处于高峰、经济停摆期,政府通过紧急下拨疫情防控资金、加大财政临时补贴力度、阶段性减免企业税收和社保、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等政策措施,对于缓解企业流动性风险,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起到了及时、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当前规上企业的开工率已经接近99%,供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但中小企业复苏仍较为缓慢,需求恢复则更加低于预期。中小微企业对于市场和需求的敏感性较高,当前部分大型企业、购物中心已经陆续开始提供产品和服务,但线下的需求量和人流量较正常时期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钢铁企业还出现了库存积压的情况。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仍以居家隔离为主,经济的供给与需求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和正常的运作,制约经济恢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冲击”变为“需求约束”。

简单观察复工数据会高估企业的供给能力,部分企业,尤其是规上企业,已经复工但是并未达产,企业的实际供给能力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国国内正常的社会活动和需求的恢复滞后于企业复工。另外,在产业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外疫情的蔓延,也可能会传导到中国企业,造成二次冲击,尤其是对外贸企业订单带来负面冲击。

当前,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即将公布,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受冲击而关闭的情况将在二季度逐步显现,以“居家隔离”形式潜藏的实际失业情况也将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后逐步暴露出来。如何扩大内需、恢复需求活力、激发需求潜力是稳经济、保就业的基础和保障。

这是“短萧条”,经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并未改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扩散,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进入停摆状态。美国股市四次熔断,最大跌幅超过30%,美联储的无限量QE政府政策使得短期美元的虹吸效应减弱,流动性危机得到了缓解,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考验仍在持续。

受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制造业的恢复可能低于预期。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和销售特点来看,一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更强,当疫情缓解之后,通过加工加点,比服务业的恢复能力会更快。但是就中国而言,中国的货币贸易是顺差,服务贸易是逆差,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全球疫情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产业链恢复的不同步性,可能会使得制造业的恢复将低于预期。

在合理预估可能的情形和影响时,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肺炎疫情本质上是短期外部冲击,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与疫情持续时间同步。疫情给中国一季度经济、中小企业流动性,以及部分服务业带来了负面影响,但短期的供给冲击不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内需潜力和发展韧性,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和产能外移的担忧也不宜过分夸大。考虑到各国逆周期调控能力,全球经济合作机制,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引领的新供给扩张等多方面因素,疫情所造成的经济衰退不是“大萧条”,只是“短萧条”,在疫情消退之后,2021年中国有望迎来新供给扩张周期。

多措并举,推动企业达产和消费提振的良性运转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既不能低估当前的困难,也不能守株待兔、无所作为,需要积极的进行自救和转型,化危为机。从刚刚公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企业对经济和经营的信心有所恢复。

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员工陆续返岗,大部分企业的流动性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下一步需要把重心放到供应链修复和企业转型上。一方面,采取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妥善处理和协调上下游产业的关系,保证供应链的顺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弥补停工期间的损失。对于上游企业,要积极沟通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能恢复情况,获取上游企业的支持,维持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量和价格的相对平稳。对于下游企业,要密切关注其复工和流动性恢复情况,必要时给予其一定的账款缓冲期,共渡难关。

另一方面,关注并适应本次疫情带来的生产和渠道的新变化。疫情期间,不仅文化娱乐、教育、零售等行业的线上渗透率明显提升,制造企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预计也将会加速转型,疫情期间部分企业探索出的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也有可能对原有消费模式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生产经营规划,调整自身的转型进度,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变化。

从需求侧,需要加大直接补贴力度,亟待将扶持政策直接下沉到终端——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层面。比如,尽快出台相关直接刺激消费的政策,比如发放消费券、加大补贴政策等。在有效防疫的同时,鼓励居民线上消费、出门消费、多元消费,走出防疫的心理阴影,推动补偿性消费,鼓励可选消费,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再比如,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根据税收的营业收入直接进行经营补贴,等等。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无论是救助企业,还是刺激投资、消费,都出手宜快不宜迟。一旦错过最佳时机,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已经大量关门倒闭,再出台救助政策,就会事倍而功半。

从政府服务层面,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营商环境的新问题,防止短期供给约束长期化。如果说疫情暴发期是对经济的巨大短期冲击,那么经济恢复期则是对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革的一次压力测试和重大考验。疫情的社会反应模式也折射出了各地营商环境的新问题。比如在涉及复工许可方面,一些城市出现了设置不合理前置条件,怠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现象;疫情期间出台的扶持政策,在实施和落实中出现了标准和要求不明确、不统一,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疫情的持续社会防控模式对营商环境产生了短期的供给约束,应及时采取措施,提升各地方政府疫情巩固期的服务意识、政策响应能力和落地执行力等,加快推进金融、税收、社保等扶持政策的细化落实,及时解决疫情折射下的营商环境新老问题,防止短期供给约束长期化。(责任编辑:高霈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