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片区的“港口样板”|聚焦江苏自贸试验区

虽然面积只有20.27平方公里,但有港、有产、有城、有陆桥的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过去三年的发展有目共睹。

“连云港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年营业收入近500亿元,主要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类别;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2家,营收近200亿元,主要为港航物流、贸易等产业类别;在建重点产业项目近40个,计划总投资近280亿元。截至目前,连云港片区企业数超15000家,较获批前增加12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427.7亿元,分别占全市同期的18%、17%。”8月4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连云港自贸片区管委会执行委员张磊给了《国际金融报》记者这样一组数据。

创新发展

2019年,连云港片区正式获批。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是国家赋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的三大功能定位。

虽然面积仅20.27平方公里,但有港、有产、有城、有陆桥的连云港片区创新发展空间巨大。连云港港主港区、综合保税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中华药港”等开放、创新平台载体,更为片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以“中华药港”为例,其为片区带来了高端产业与人才,一大批知名制药业巨头集聚,研发中心、公寓、生活广场、配套设施建设。一期40万平米公共研发孵化平台建成投用,招引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64家;二期30万平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三期23万平米商务配套加快施工。2021年,实现医药产值780.2亿元,累计获批国家Ⅰ类新药17个,占全国、江苏比重分别为17.7%、68%,居全国市级首位。

据介绍,3年来,片区坚持政策体系化,推出自贸试验区“新政28条”“1+8”产业发展政策、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连云港海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市级部门及区块出台了50余项扶持政策,精准扶持企业发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启动,12个行业实现“一证准入”;在全国率先通过“政府增信、专业代办、远程认证”,实现新增注册企业银行开户异地办理、不见面审批,片区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暂行办法》和《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工作指引》的印发,为区内外贸企业在贸易自由化、金融便利化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新推行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产业项目高效用地“双合同”源头管控、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双清”等举措,令市场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值得一提的是,3年来,片区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组织项目推介活动,带动全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4个,慧智新材料、中远海运LNG装备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恒瑞医药生物制剂、“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等省级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或已建成试运营。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张磊直言,连云港自贸片区将始终秉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致力于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今后,片区将发挥自贸试验区东西双向开放优势,推动成立并用好陆桥沿线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度参与国内和国际分工。完善国际海港枢纽能级,加快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深化大宗商品分拨中心建设。

完善“1+4+4+N”的自贸联动创新体系,形成政策联动、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发展格局。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协同打造连接长三角、覆盖苏北鲁西南、服务陆桥沿线的区域发展开放新高地。

此外,加快落实一批改革举措,有效承接省级管理事项下放,深化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积极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惠企政策申报系统,建立“一口发布、一口受理、一口咨询”服务机制。同时,研究制定银行业、保险业支持自贸试验区发展举措,加大跨境投融资、离岸金融等领域创新力度。

双向开放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也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具有东西双向开放、陆海内外联动的交通区位优势。

据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综合协调局局长尹玉林介绍,3年来,在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方面,“一体两翼”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连云港港被确定为国际枢纽海港、航空口岸扩大开放正式获批。

“‘两基地一班列’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经营质效提档升级。”尹玉林表示,2021年,中哈物流基地进出场集装箱量增长12.2%,哈国霍尔果斯无水港换装量占全国进出境中欧班列换装量的1/5;国际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11.7%,位居沿海港口前列;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专用铁路开通运营,2022年1-6月,累计完成物流量2993万吨,同比增长35.7%;完成集装箱量37723标箱。“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项目运营,连云港至里海7000公里的消费商品供应链通道正式启动。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片区相关负责人反复提及的词汇。

制度创新方面,3年来,片区形成1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80%具有省级首创性,3项上报国家商务部,26项全省复制推广。

技术创新方面,张磊以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为例进行介绍——经由中欧班列转出口的货物,可在海关指定监管场所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进行混拼,完成拼箱操作后办理报关放行和装车发运手续,解决原有监管模式下两种货物不可同箱混拼发运的问题,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的物流成本。同时解决了以往监管模式下铁路班列需凑整发运的漫长交货期,每票为企业节约发运等待时间15天以上。海关总署备案。

“连云港片区突出‘口岸+班列’特色优势,围绕海港口岸和国际班列,积极提升通关效率,推进贸易便利化。”张磊表示,主持编制修订3项海铁联运信息化国家行业标准,国内首套岸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建成运营,国内首艘纯电动拖轮交付使用,国内首推铁水联运“一单到底”,形成27项彰显海港优势、独具连云港特色的制度创新案例,占全市案例库的26.5%。

同时,提升“两大平台”运营能力。据张磊介绍,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已实现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生产、无人化作业、船站车直通,成为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从中哈物流基地发出的中欧班列,有中亚五国、中吉乌、中蒙、中俄、中土(跨里海)、中欧等6条班列精品线路,覆盖了104个国际货运站点。与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中欧班列密切联动的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同样发展势头喜人。

据悉,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是中哈两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个实体平台,是连云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首个国际经贸项目。

“目前,连云港口岸所有过境出口中亚、中欧的国际班列全部在中哈基地装车发运,这项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市口岸办及铁路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助推中哈物流公司实现量效并举的目标。”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哈物流公司将在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综合基础功能,更好地服务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为连云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3年来,连云港片区电商产业蓬勃发展,连续两年举办电商发展大会、518网络购物节,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步入快车道,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海外仓等相继投用。尤其是“蓝宝星球”公路运力交易、“箱咖集市”二手集装箱交易、“518全球购”等平台经济发展迅猛。

江苏蓝宝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水玉超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面向港内,平台推动码头生产智能化建设。蓝宝星球平台立足港口大数据,通过生产协同功能与码头生产深度融合,为码头水平运输精细化管控提供解决方案,内外齐力引领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

“比如,集装箱的进出港预约、场站短倒、海河联运等应用,散杂货的码头内外转、提送货单电子化等应用。”水玉超进一步表示,“面向港外,蓝宝星球平台服务物流链上下游,集聚行业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各物流参与方提供一站式服务,引领港航物流智慧化发展。”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