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远之地感受历史的动力

不由得让人们觉得,推动历史前行的动力

确乎是以文明的名义实现进步的欲望

和为满足这一欲望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征服

作为一本有着浓厚的环保色彩的书籍,《浮动的海岸:一部白令海峡的环境史》视野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都足够大。而且难能可贵地对比了美国和前苏联两种体制下几乎殊途同归的白令海峡环境变迁史,两者都打着为人类的福祉而奋斗的旗号,虽然一个更多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个更多为完成计划的指标。

作者的野心足够大,想实现人类史与环境史更为紧密有机的结合,其方法论和表达工具是把整个白令海峡的生态变迁纳入一个长时段的系统性视角,不仅仅局限于鲸鱼油、海豹毛皮、海象牙等物品贸易,而把其纳入所谓能量转换链条,从而令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转换式对接更为“自然”,也能更好地把类似《熊的传说》里那种认为动物与人之间的形态和灵魂都可以转换循环的文化隐喻,更好地纳入环保文化叙事中。与此同时,通过能量转换的话术,也更好解决了如何把更现代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开发与相对前现代的动物资源猎取兼容于同一个话语体系的问题,虽然这种“兼容”的努力多少有点勉强,不如回归到更传统的资本价值链,反而更有解释力和话语包容度。

此外,作者规避了类似的环保书中常见的外来者视角。原住民并没有失语,作者在白令陆桥地区长期的生活经验令她成为一个局内人,可以更有效地为原住民代言,而不完全是出自外部的悲天悯人式的视角,这种视角所导致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居高临下之感时常令人感到矫情。

一如预料,在作者的眼里,类似《熊的传说》里的那种人与动物和环境之间可持续的能量转换更为可取。这很容易让正陷入对过往乡村生活的怀恋情绪以及对“诗与远方”意向充满向往的中国读者产生共鸣。

当然,细究起来,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叙事不免有过于美化和拔高之嫌,无论用人群的寿命长度和生活品质,还是应对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灾害和疫病等挑战时的能力,这些人们通用的标准来衡量,类似描述和推崇对大部分人群而言大都缺乏说服力。此外,所谓能量转换守恒多少是从现代视角的回视,作为当事人的原住民或捕猎者倒未必有这样的自觉,而且那种低水平的可持续对现代人(除了那些极具道德意识和环保情怀的苦行僧式的人物)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远方的诗意需要拯救,身边的便利无法放弃。

从历史上看,这种清新可喜的“诗与远方”式叙事在面对过往的进步史观和资本的逻辑时从来都过于弱小,以印第安人为主要代表的各种原住民的节节败退,以及北美野牛等生物被屠戮殆尽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人们意识到环保重要性的今天,环保叙事也难免会被视为过于高蹈,过于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充满阴谋气息:环保的代价和成本如何分配?那些更注重环保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发达经济体,也都有过很多不环保乃至不人道甚至血腥的过往。在宏大意义上,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物界是命运共同体,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体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先行者的伪善无疑令后发展地区的人们义愤难平,一如前苏联就曾长期耿耿于怀欧美大力推行对渔业资源的国际禁捕和限捕协定。

如果把生态环境的改变更多从资本驱动下的价值转换链条来观照,则历史的动力逻辑会更一目了然。世间万物,一旦被纳入资本的视野,进入价值转换链条,能够产生价值,价值能够覆盖并超出成本,基本都在劫难逃,不管是不是实现了“能量的转换”。种种价值转换行为再被改造大自然、提高人类福祉、赐予“原始”社群以文明等意识形态所加持,更是无远弗届,无往而不胜了。

相对于资本的推手,进步史观显然更难于破解。从这个维度上来看,则作者对白令海峡两侧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环境改造的对比性解读,更有启示性,也更弥足珍贵。

白令海峡的环境史表明,苏式社会主义和美式资本主义在面对自然时的区别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前者表面上为了避免资本的贪婪和市场的无序,更强调计划的科学性,然而为完成计划,显然会不惜代价,倾向于蛮干。后者因为更强调市场有效需求而似乎显得更为理性,但其实更多时候主要是遵从价值规律,只要有盈余,便会放手大干,即使是纳入环保考量,也更多是从“成本”角度出发。而双方按照心目中理想的模式对大自然的改造,对散发原始气息的原住民的规训,以及试图大规模驯养猎取物等等,都有着相似的味道。

这不由得让人们觉得,推动历史前行的动力确乎是以文明的名义实现进步的欲望,和为满足这一欲望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征服。

那些历史前进动力不足的地方,比如白令海峡这样的极远之地,难以生成打着“生产力提高”旗号的历史的强力,在面对资本和科学帝国主义的洪流时,只能甘拜下风。而当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时,大多已经时过境迁,种种生态和其上附着的文化都已化为尘烟。

因此,整本书读下来并没有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反而会让人觉得或许环保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类首先要认清自己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全人类福祉的提高,这种福祉里环境的完整和可持续与具体福利的提升到底应该如何量化,等等。而作为环境和生态系统中一个特别能动的因素的人类社会,一直在与环境互动,一直在实现技术的突破,形塑环境的能力一直在提升,直至骇人的程度,这种“进步”、改造乃至可能的毁灭的前景,是这个系统应然的一部分吗?

如果不然,人类有回头路可走吗?如果有,又需要回到哪一个阶段,难道要把人类迄今对自然所作的改造都一笔抹杀吗?到最后这可能会是又一个无解的哲学命题了。

新 书 推 荐

《浮动的海岸:一部白令海峡的环境史》

作者:[美]芭丝谢芭·德穆思

译者:刘晓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定价:88元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民族主义、世俗化与现代中东的困境》

作者:[美]福阿德·阿贾米

译者:钟鹰翔

出版社:理想国|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95元

本书中,作者从政治、文化、文学的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历史。他沿着哈维、阿多尼斯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与思考路径,讲述了黎巴嫩民族数十年来经历的振兴与磨难,试图回答一个已被思索了近百年的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比萨斜塔》

作者:[俄] 娜杰日达·普图什金娜

译者:王丽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56元

作者是俄罗斯当代剧作家,她的剧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彼得堡和莫斯科,有近40部在俄罗斯及其他国家上演。本书收录了她的五部代表剧作,这些剧本以喜剧和闹剧的形式演绎情感故事,塑造性格、身份各异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抉择与困境。

《堆芯熔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实录》

作者:[日]大鹿靖明

译者:熊芳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定价:65元

本书作者说,《堆芯熔毁》要讲述的,是“一群蠢人的故事”。他们是政界精英、业内专家、金融英才,也是无可救药的“蠢人”。在将日本逼向崩溃边缘的危机面前,他们被体制禁锢,更被利益蒙蔽。这些日本最聪明的大脑,做出无数愚蠢的决定。

《中国出口之谜:解码“全球价值链”》

作者:邢予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60元

本书从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出发,揭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品牌和市场营销网络对中国出口奇迹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发于2022.7.18总第105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在极远之地感受历史的动力

作者:苏琦

运营编辑:肖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