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挥镰收“芯片”

日前,在高碑店市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试验示范基地里,一群“麦客”挥舞镰刀,收割正忙。这种几十年前才有的传统收割方式与当今遍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轰隆隆的场面相比,不仅显得十分稀罕和别样,还能勾起上年纪人的儿时记忆。

这群人可不是一般的劳动者,他们是河北育种专家祖茂堂的科研团队以及附近村庄的种田能手。虽然是传统收割方式,但这里的麦田也与普通麦田不一样,30多亩大的地方大大小小培育着100多个品系20多个新品种,小的面积还不到1平方米。都是珍贵的种质资源,是当之无愧的“农业芯片”。过去传统收割小麦时,镰刀要贴近地面留下很低的茬,收获的麦子先打捆放置地头,再经过脱粒和磨面等环节,最终走上人们的餐桌。而在试验示范基地里,只见“麦客”们挥镰几乎只取麦穗;收获的麦穗要装入用精密透气纱网做成的袋子里,然后装车运走。脱粒后还要称重、装入钵瓶观察和测定品质,最终来决定是继续试验还是淘汰。如果鉴定为继续试验,将在今年10月份“坐”上飞机去海南,担当加代育种新任务。可见同是镰刀收获,“农业芯片”的“命运”却大不相同。

在育种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近40年的祖茂堂,先后育成“中麦122”“科茂53”“科茂60”“科茂63”四种小麦新品种和“科茂D722”玉米新品种。最近一段时间,正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祖茂堂和工人每天穿梭在玉米地进行授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最令祖茂堂忧心的还是考种工作,因为人手不足,导致今年考种工作大量积压,这些都将影响着今年玉米、小麦后续的育种工作。即便如此,祖茂堂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去看看从海南制种回来的玉米,这批玉米如果通过考验,那就离育成不远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用优良品种筑牢粮食基础,用科技力量端稳中国饭碗。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