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投资平台公司

8月15日,郑州市发布《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从创新平台培育、增强产业创新竞争力、人才招引、优化创新布局等方面,明确了郑州“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目标

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郑州市科技创新将瞄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中心,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功能实现新提升,形成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全国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国际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创新制度的改革试验区。

力争2025年,在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新突破,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0家、科技型企业达20000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为切实增强源头创新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规划》提出,主动对接、深度融入重大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布局,统筹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重塑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打造国家实验室“储备力量”。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空间先进防御、极端材料、动物免疫等领域,鼓励高校院所谋划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建设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牵头谋划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成功落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聚焦高端装备、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生态建设专项,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

打造高能级特色创新平台。在隧道掘进装备、超硬材料、作物育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支持华为、阿里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郑建设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在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方面,深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创建一流学科、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推动省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开放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新型科技创新研发机构;推动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支持科研院所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允许科研院所自主聘用内设机构负责人。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全力做强做优龙头企业

为培育一流的创新主体,《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军企业,加大对企业的科技金融、产学研、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打造一批专业领域突出、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

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并购,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积极开展全球布局,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实施标准领先战略,鼓励创新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增强产业创新竞争能力

围绕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规划》要求,重点突破智能传感、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技术研发与产业体系。

新型显示领域,加快突破OLED、QLED、高世代TFT-LCD、柔性AMOLED、激光显示、Mi-cro-LED等关键技术,推动高端新型显示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盾构及工程装备领域,加快实现技术性能可靠、安全、高效,推进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超硬材料领域,面向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电子、半导体、汽车等高端市场需求,持续突破HTHP和CVD法金刚石制备技术及立方氮化硼提纯技术,发展更低成本、高精密度的超硬材料,大力发展高效、高速、高精、绿色化的超硬材料切磨抛和钻进、切削工具制造技术,加快研发第三代及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高性能散热材料、光学窗口材料、纳米金刚石材料、高端电极材料等功能性金刚石材料。

坚持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依托新能源客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展技术研发。动力电池领域,研发高比能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等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开展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计算芯片、高集成度驱动及整车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传动轴等零部件研发。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作用,加快开展北斗应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传输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以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重点,加快组建农业科技研究院。

推进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完善现有转移转化机构的服务功能,强化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技术投融资等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来郑设立分支机构。

有序推动河南省能源大数据应用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


汇聚一流创新人才

建设打造国家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国家人才高地,郑州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对顶尖人才(团队)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量身打造创新平台、试验场景。运用大数据技术绘制高层次人才分布地图,掌握行业领域创新动态和人才信息,助推人才、团队项目精准对接。

大力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支持高校建设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扩大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硕士、博士,实施“青年创业行动”。

鼓励高校组建现代产业学院,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学院、传感器学院等建设,聚焦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培养操作管理工程师、运维工程师等一批新职业人才。

支持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未能纳入“郑州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的,采取积分评价方式,依据能力素质、紧缺指数、薪酬水平等指标择优认定,根据认定结果提供相应层级的薪酬补贴。


高效配置创新要素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北斗等细分产业领域,搭建主体协同、服务精准的专业化众创空间,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定向孵化模式。

鼓励郑州高新区、金水区、郑东新区发挥区内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争创创新创业街区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智慧岛标准化建设运营模式。

优化“郑科贷”业务,完善科技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引导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专项担保业务,降低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依托金融岛实施“基金入郑”行动,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设立郑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投资平台公司,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

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支持优质成熟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对上市挂牌或发行债券融资的科技型企业,按实际投融资额给予补贴。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合探索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全面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郑州)试点平台建设,强化重点产业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打造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在布局上,《规划》按照“全域统筹、重点突出、协同联动、科产城融合”的理念,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引领带动全市创新协调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以自创区为引领,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沿黄河生态走廊,串联智能传感谷、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岛、鲲鹏小镇等关键创新节点,聚焦创新研发、产业孵化、教育科研、科技服务等功能,打造沿黄科创带。以沿黄科创带作为“十四五”时期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主要承载区,优先布局符合郑州市创新发展需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在郑落地。

高标准建设中原科技城。推动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促进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在空间布局、政策支撑、服务保障等方面有机衔接。加快建设龙湖北部片区、龙子湖片区、白沙南部片区等重点功能片区。将中原科技城纳入省级战略统筹,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未来科技研究+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综合研发功能区,将中原科技城建设打造成为“科技、智慧之城”、“宜居、生态之城”和“集约高效之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城。

推动郑州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定位,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推动金水区、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等自创区辐射区及辐射点深化与核心区的互动合作,挖掘区域空间潜力、强化创新功能,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鼓励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上街区等老城区提质发展,建设现代新城区。

推进荥阳市、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中牟县、登封市等县(市)转型升级,打造县域创新型产业集群。


塑造创新枢纽优势

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立足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郑州将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鼓励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省实验室等一流创新平台,面向都市圈范围内的企业提供服务、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建设异地分中心、分基地。

按照“总部+基地”,主动向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等城市,外溢汽车零部件组装、传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基地生产环节,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链条。鼓励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等开发区,通过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合作模式,推动优质技术成果、创业企业在周边城市落地。

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创新生态圈的链接,组建科技创新合作办公室,外派团队常驻,建立长期联络机制,定期组织郑州市企业、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赴创新生态圈内的先进城市学习考察,持续深化创新合作。

鼓励中铁装备、汉威科技等企业面向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强国布局全球技术创新网络,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海外创新平台。

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出台支持离岸创业系列政策,支持海外人才开展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业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