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首饰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使得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国潮”文化便应运而生。

国潮的意义在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亮点,提炼并创新使用中国传统元素,构建新概念,结合新手法,形成新特色。重点在于如何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中,使其物化展现,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而带动年轻消费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国潮文化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主体的一部分。

本文从文化、设计、材料和工艺的角度切入,以“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的参展作品《珠联璧合》为创作案例,对中式美学珠宝首饰创作路径进行探索。

《珠联璧合》套链 / 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组委会拍摄

01

文化入髓

《珠联璧合》作为“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的参展作品,其文化内涵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和寓意,并在创作时基于传统文化的原意构建新的联系。

首先,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汉画像石门楣上的图案“二龙穿璧”。这种图案在汉画像石上大量出现,整体构成形式为两条龙反复交叉并穿过一个或多个玉璧。因其特殊的元素构成和装饰位置,被认为具有升天祈福的美好寓意。构成元素中,玉璧作为中国传统“六器”之一,具有礼天玉器身份,也被视作天的象征;龙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图腾,具有升天和升腾的作用,被视作升天的“脚力”和通道,这种组合图案又被装饰在具有一定高度的门楣之上,而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汉代,人们相信人生有来世,便具备了升天祈福的含义,是祈求来世幸福的象征。

其次,这件作品在创作时又融合了“二龙戏珠”的图案,原因在于“二龙戏珠”具备祈求财富的含义,即注重人的现世幸福。于是将两种图案结合,便构成了完整的人生祝愿,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而且也能达成逻辑上的联系和统一。除此之外,当两种图案被结合设计时,两种图案的辅助元素——玉璧和龙珠又构成了新的元素组合,即珠联璧合。这一组合不仅扣应了两种图案结合的双重吉祥寓意,同时也为作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日月若合璧,五星如连珠”出自《汉书·律历志上》,也是璧和珠结合的最早联系,由此又为作品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意象,即日月阴阳,星宿天象。

《珠联璧合》套链 玉璧部分设计图

由此结合作品分析,便可看出玉璧之上曲线互转形态的渊源所在,也能找到29块玉璧的数量和排布逻辑。因取材于“二龙穿璧”和“二龙戏珠”,因此在选择星宿天象时首要选择了东方苍龙大的七个星宿来表现龙的意象,而“苍龙七宿”由29座星官组成,而且排布位置精准,对应了龙躯体的七个位置,由此便奠定了作品29块玉璧和其排布顺序、位置,并引出了作品佩戴的内在逻辑,合为一套链,分为七胸针。

02

现代风格

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中,合理的逻辑和联系是起点,而现代的审美和创新的风格才是目标所在。这其中,除却需要新元素的介入和新逻辑的构建,还必须有现代设计方法的介入,如此才能使传统元素焕发新的面貌。

在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品中,因其制作繁复,成本高昂,因此往往以中型或者大型的礼器出现,小型的实用器或首饰较少。创作形式即在铜胎器皿的表面进行掐丝珐琅创作。这种设计手法遵循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创作法则,即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重心与比例,对称与平衡。

主要创作方式为:通过对现实中的具象元素进行归纳整合,简化细节,寻找秩序,强化美感,逐渐将具象的元素整理为半写实半抽象的状态。这样的图案特点是封闭轮廓,形态确定,易于进行实物制作,在中国传统的景泰蓝创作上,发展特点为造型较为稳定,装饰变化丰富。

《珠联璧合》套链 实物细节图

而在《珠联璧合》的创作中,虽然沿用了珐琅工艺,但其视觉元素均已纯抽象的点、线、面展现,这是在传统图案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即通过对纯抽象的点、线、面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展现出抽象的美感。在《珠联璧合》这一作品中,玉璧以面元素展现,珍珠以点元素展现,而抽象的龙则转化为蜿蜒婉转的金丝,并通过构成手法中的发散与集中做出变化与对比,玉璧的大小又结合了构成中的重复手法,做出大小和疏密的节奏变化,如此造就了作品当代的风格与面貌。

03

取材时代

中国传统的景泰蓝艺术品,是使用硅酸盐类的装饰材料,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等粉碎熔炼后制成,然后在铜胎上高温熔融,待其冷却凝结成玻璃态的物质附着在铜胎表面。而在现代,冷珐琅的创造无疑为珐琅家族又添加了新的成员。冷珐琅的材质是树脂滴胶,特点是不用进行高温烧制,颜色也更加丰富,生产风险较小,可控性较高。

在《珠联璧合》的创作中,作品没有局限于传统珐琅材料的选择,而是选用了冷珐琅。原因在于本次作品创作选用的色彩比较鲜艳,其次在于作品的造型中,线条元素很多,如此纤细优美的银丝都是执模之后由手工校位而成,高温之下容易变形,因此为保证作品的色彩和造型符合创作预期,作品的材质顺理成章地选用了冷珐琅。

冷珐琅制作过程

由此可见,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在材料的选择上,不应受到材料的桎梏,而是大力启用新材料,以作品的呈现形态为唯一标准,选用最合适的材质进行作品表达。

04

科技同行

掐丝珐琅这一工艺品类缘起于阿拉伯,在元代时期传入我国,明代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形成自身特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掐丝珐琅在明景泰年间发扬光大,成为大名鼎鼎的“景泰蓝”。经过长时间发展,掐丝珐琅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形成自身特色,并且形成十分成熟完整的生产制作流程,延续至今,其制作流程通常为制胎、掐丝、焊接、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对于工艺的创新,往往要结合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如此才能发展突破。正如尚刚老师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中所提,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部科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从古至今,工艺品的创作往往结合着时代的科技和美学成果。无论是夏商周的青铜器创造,抑或是战国时期的铁器兵器冶炼,都代表了所处时代最高的科技水平。从此启发,在《珠联璧合》的创作中,传统的制胎、掐丝、焊接环节被3D(三维图形)打印替换,使用3D建模设计,再辅以少量的手工修正校位。3D建模的优势在于调整方便,且能开发作品的极限形态,这样能够尽快找到作品的最佳形态,降低创作成本。

冷珐琅调色过程

05

后记

作为本次参加“守正·创新——北京国际当代珐琅艺术展”的参展作品,《珠联璧合》的创作灵感源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和中国传统星宿文化,通过调研创造,建立新逻辑和新联系,形成作品的文化内涵;作品的设计手法源于中国传统图案创作的形式美法则,并结合现代构成设计手段,赋予作品以现代面貌;制作材料缘起于中国传统的掐丝珐琅,又结合了现代材料,选用冷珐琅进行展现,使作品的理想状态得以展现;制作工艺上,作品又将传统手工制作的景泰蓝工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相结合,使作品的极限形态得以开发。

由此可见,作品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层展开,在发展设计中,不断融合新元素,构建新联系,启用新材料,联系新技术,如此赋予作品以当代面貌、当代审美和当代内涵,通过最终的作品展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若能将设计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将其融合到设计领域中,势必形成浓郁特色的中国韵味和民族味道。这不仅能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能窥见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路径,开辟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创新之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