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干旱、不怕水淹 屈原黄栀子扛住了!

科技送来“栀”富经

“杨总,请问贵州适宜种植您的栀子吗?”

“可以种!欢迎你们来实地考察!”

初秋的岳阳,暑气未消,高温依旧。在屈原管理区河市镇,海泰栀子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杨莉忙着接听外地农民打来的电话,指名要买“林海一号”栀子苗。

“林海一号”,是9年前杨莉和中国林科院专家共同研发的栀子品种,经“神舟六号”太空育种,果实重量是普通栀子的3倍,树形高出1米多,天然色素、藏红花素、栀子苷等成分含量更高,可实现一年挂果、三年丰产。

不仅突破以往的外观、产量、生长周期,“林海一号”更加耐旱、抗涝,生命力极强。当下,全省多地受干旱影响,用水紧张。“栀子受灾情况如何?水够不够用?”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曾多次问询。

“没问题,扛得住!”杨莉自信地回答。如今,每天烈日当空,她的新悦千亩栀子基地,栀子苗枝健叶绿,长势旺盛;部分枝苗开始挂果,2个多月后将进入采摘季。

“只有买苗的,没有退苗的。”杨莉说,她与省内外3000多名农民合作,种植“林海一号”栀子基地超20万亩。5元一株的栀子苗,今年已卖了1000多万元,至今未收到坏苗、死苗的差评和退单。

2017年,即将迎来丰产期的首批“林海一号”,突遭洪涝。杨莉回忆,那时已是“栀子田里好划船”的景象。她安慰自己,来年重头再来。没曾想,3天排干水后,没有发生一株死苗情况。

这让杨莉看到了农业背后的科技力量。多年来,她在田间地头建造高科技农业实验室及育苗工厂,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开发植物提取深加工生产线,打造十多种栀子健康养生产品,“栀子+”产业业态在屈原落地生根。2020年,“屈原黄栀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农业科技创新,来不得半点马虎。”她曾经因为实验室吊错顶,影响了细胞培育的无菌恒温环境,不仅种子全部报废,100多万元资金也付诸东流。

透过海泰博农实验室玻璃窗,可以看到一个个孕育着栀子苗的培养瓶,在放置架上整齐排列。另一边,家门口工作7年的技术领班杨丽,熟练操作消毒、切苗、灭菌等步骤,将苗小心翼翼放进培养基。

乡亲们都说,是杨莉带大家走上栀子致富路。她却笑言:“是科技送来了‘栀’富经。”(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璇 通讯员 罗姣)

图片作者:宋政军

[编辑:王姚冰 实习生 唐嘉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