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做的这些事,很“走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命之水、活力之源。近年来,合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眼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策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精准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45万户,是2012年的4.8倍,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40万户,是2012年的4.9倍。

安徽新境界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新一代全自动机器人打磨设备进行出厂前调试。 

创新驱动

助推知识产权发展“加速跑”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车公司,其第二代换电站在自动泊车、自动换电等方向提供的解决方案,在行业中均属首创,具有很高的商业领先性和技术先进性。然而,新能源汽车技术推陈出新快、新创专利多,企业面临申请专利授权周期长、在市场博弈中发挥不了真正竞争优势的窘境。

  随着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正式运行,摆在蔚来面前的困难迎刃而解。“过去专利授权周期平均在一年半以上,中心建成运行以来,这一周期被缩短到3个月。”中心主任王海棠告诉记者,中心主要面向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内创新主体,提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

  “平均每天接受的申请在290件左右。”通过中心预审后,企业的专利申请将进入快速审查通道,专利授权周期平均3个月,较普通程序缩减85%以上,王海棠说。截至9月6日,中心已完成合肥市辖区内创新主体备案821家,代理机构注册375家;接收专利预审申请1599件;预审合格的专利申请进入国家局快速审查通道1042件,其中540件申请已获专利证书。

  此外,中心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推动市公检法司等9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组建全市首批138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2022年,该中心已受理并办结5起国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咨询申请、完成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案件2件、帮助5家出海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完成知识产权纠纷调解17件。

破题“融资难”

“知产”变“资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始终将知识产权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和服务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通过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软实力”,提升营商环境“硬指标”。近年来,合肥在全省率先出台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聚焦科技领域和战新产业,修订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截至2022年6月底,合肥市有效发明专利48156件,是2012年的14.6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1.39件,是2012年的11.76倍。

  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一直以来的痛难点,这类企业往往拥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知识产权。如何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合肥在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证券化融资、质押融资等方面成功“破题”。2020年以来,累计办理专利、商标质押贷款394笔44.85亿元。先后发行第一单、第二单证券化产品,助企融资2.79亿元。

安徽莫尼克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的工人生产医用防护服。

无事不扰

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空间

  从成立时仅有十几人,年产值不足百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300多员工,年产值几千万元的示范企业,安徽中青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称自己是“改革红利的受益者之一”。

  “作为安徽省内最早成立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公司成立之初,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千头万绪。”公司副总经理张成立告诉记者,市场监管部门经常通过微信、电话、上门座谈等形式,随时随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与服务需求,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在检测机构实施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面,推动跨部门联合检查方式,减少了对企业的不合理干扰,给企业发展规范留足了空间。”在合肥这片营商“沃土”的滋养之下,如今中青检测已经发展成为集检验检测、科研培训、认证咨询为一体的服务型示范企业,辐射全国12个省份,为5000多家大中小型食品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委托检测、质量认证等服务。

  监管无处不在,守法无事不扰。在合肥,职能部门甘当、争当为企服务的“店小二”。十年来,合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督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纵向实施系统内随机抽查,横向组织跨部门联合检查,针对不同信用类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的抽查比例,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完成随机抽查81703户次、部门联查9784户次。

庐阳区颍上路合家福超市,市民选购新上市的蔬菜。

有求必应

大开“方便之门”便企利民

  “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经营场所环境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暂时出现一些困难,但又舍不得注销,我们想先歇一歇再继续经营,歇业制度刚好解决了我们的当务之急。”不久前,合肥某有限公司成功办理了歇业备案登记业务,按下‘暂停键’,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时再“一键重启”。近年来,合肥将市场主体退出作为全生命周期重要一环,持续深化简易注销登记改革,通过一窗通办、部门协同、压缩流程、减短时间,来提高效率。

  这只是合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有求必应,马上就办,金牌“服务员”的招牌越来越响。十年来,合肥先后实施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企业年检制变年报制、营业执照“三证合一”到“数证合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注册登记权限不断下放、“先照后证”“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码”等一系列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精简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释放改革红利,惠企便民。至今年8月底,合肥市场主体“全程网办”登记量达到40万户,“智能审批”办件率达到90%以上;优化调整163项“互联网+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由2012年的22天压缩至现在的1.73天。

  企业“烦心”、“焦心”、“操心”的事项,就是合肥着力改革的方向。持续升级“一网通办”系统,延伸“电子登记”方式,启用“微信扫码”签名,推广“电子执照”应用。政银联动,在全市布设银行代办点144处、全自助一体机51台、终端查询设备160台,开通咨询热线23条,增设线上“导办员”、线下“店小二”,“不打烊”“家门口”“心贴心”“就近办”的“走心”举措,让企业发展更“称心”。拥抱长三角

政务服务“跨省”“跨城”办

  9月7日,2022年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长三角区域共有市场主体3290万户,约占全国1/5的市场主体,50多个市场监管领域事项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

  潮涌长三角,奋楫正当时。十年来,合肥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完成了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身份转变。深度融合长三角G60“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全力打造“线下一窗”“线上一网”,在合肥市域全覆盖基础上,逐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间“跨城联办”“跨省通办”。截至今年8月底,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共办件367件,提供咨询服务3100余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惠及到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市民,合肥充分发挥“皖事通”APP服务能力,宣传“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的智能搜索、智能推荐、智能导航、智能拓展功能,方便群众查询、搜索和办理政务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入驻“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政务服务事项13.5万项、场所2575个,关联自助设备1019台,累计地图访问量1606.58万次。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合肥将牢记嘱托、踔厉前行,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合肥发展新局面。

合报深一度工作室

合报全媒体记者:王伟/文 袁兵/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